人工智能落地难?HKUST 工学院与商学院 2026 年联合推出的 MSc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nd Entrepreneurship(MSc AIE)用一年全日制给出解题思路:先写代码,再写商业计划;先做产品,再谈融资。项目面向所有理工与商科背景,目标不是培养“算法螺丝钉”,而是能在车库咖啡里讲估值、也能在服务器前调参数的“双语型”创业者。
课程被拆成三条并跑的时间线——技术、创业、市场。技术线从机器学习、深度学习、MLOps 到边缘计算,全程以 Python 与 PyTorch 为默认语言;创业线用 8 周完成“零到一”训练,从用户访谈、痛点定义、最小可行产品(MVP)到财务报表,每周一次 Demo Day,由校友基金合伙人现场给票;市场线则把粤港澳大湾区当课堂,学生须走访深圳硬件供应链、东莞工厂与香港科学园,核算 BOM 成本、谈判 MOQ,把技术原型做成可量产的 SKU。
具含金量的“Venture Lab”贯穿三学期。学期,每组分 5 万港币种子预算,在学校的高性能 GPU 集群上开发 AI 原型;第二学期,团队可额外申请 20 万港币校园创投资金,必须吸引至少一位外部天使跟投,才能解锁第三学期的“Scale-up 通行证”。2025 届 beta 班已诞生两家初创:一款把 CV 模型塞进智能货柜的“视觉柜锁”,半年内拿到 3000 万港币 A 轮;另一款用 LLM 做中小企业合规助手的 SaaS,用户月增长率保持 30%。
师资同样横跨产学研:授课者包括 IEEE Fellow、连续创业者,以及来自红杉、腾讯投资的驻校投资人。每月“Founders’ Tuesday”把披萨与风投同时送进教室,学生有 90 秒电梯路演时间,现场可获 term sheet 或实习 offer。毕业考核不是论文,而是面向校外评委的融资演示,达 100 万港币估值即视为通过。
学费 42 万港币,设入学奖学金与创投资格挂钩的“Equity-for-Scholarship”计划,学校可占股 1%,以激励后续融资。毕业即获香港政府 IANG 签证,留港创业满七年可申请永居。想把算法变成产品、把灵感写进 term sheet?HKUST AIE 用 12 个月,把实验室的论文纸,换成市场的订单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