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茶道,日语称为「茶道」(さどう/Sadō)或「茶の湯」(ちゃのゆ/Chanoyu),远不止是泡茶喝茶那么简单。它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是日本文化的结晶,融合了哲学、礼仪、艺术、建筑、庭园、饮食等多重元素,其核心思想是“和敬清寂”(わけいせいじゃく/WakeiSeijaku)。
一、核心思想与精神:和敬清寂
这四个字由茶道“开山鼻祖”千利休(せんのりきゅう/SennoRikyū)确立,是茶道的不二理念。
*和(わ/Wa):和谐。指主客之间的和睦、人与自然的调和,以及茶室内所有物品、行为的和谐共处。
*敬(けい/Kei):尊敬。指主客之间相互尊重,包括对茶具、对事物的敬畏之心。
*清(せい/Sei):清洁。不仅指茶室环境的清净、茶具的清洗,更指内心的纯净与无杂念。
*寂(じゃく/Jaku):寂静。指摆脱一切欲望和烦恼后,达到的宁静、安谧的境界。这是一种内在的、历经岁月沉淀的美感。
二、历史渊源
*起源:茶叶最早于唐朝由中国遣唐使带回日本,最初是僧侣用来提神修行的药物。
*发展与本土化:镰仓时代,禅僧荣西从中国带回茶种和饮茶方法,并写下《吃茶养身记》,茶开始与禅宗结合。
*斗茶到侘茶:室町时代,一种炫耀名贵茶具、猜茶产地的“斗茶”游戏在贵族间流行。后来,僧人村田珠光开始反对奢华,追求内在精神性,提出了“侘び”(わび/Wabi)的理念,即在不完美中发现美,在简素中追求丰富。
*集大成者:安土桃山时代,千利休最终完成了“侘茶”的体系,将茶道提升至艺术和哲学的层面,确立了至今不变的茶道规范和精神内涵。
三、茶道的类型与流程
一场正式的茶会称为「茶事」(ちゃじ/Chaji),最为隆重;而较为简略的则称为「茶会」(ちゃかい/Chakai)。
一场完整的「茶事」流程极其讲究,大致包含以下环节:
1.待合(まちあい/Machiai):客人在茶庭的等候处集合。
2.露地(ろじ/Roji)中行进:露地是通往茶室的庭园小路,寓意拂去尘世的烦恼。途中会设有「つくばい」(Tsukubai),一个蹲踞式石制洗手盆,客人需在此洗手漱口,净化身心。
3.茶室(ちゃしつ/Chashitsu):入口极为低矮,称为「にじり口」(Nijiriguchi),约73厘米见方,无论身份高低,所有人都需屈身膝行而入,体现了茶道中“人人平等”的精神。
4.怀石料理(かいせきりょうり/KaisekiRyōri):在正式点茶前,主人会奉上简单而精致的饭菜,旨在避免空腹饮茶伤胃。
5.中立(ちゅうだて/Chūdate):饭后,客人暂时到露地休息,主人趁机更换茶室内的装饰(挂轴、花)。
6.点浓茶(こいちゃ/Koicha):茶事的高潮。主人用茶筅为所有客人点一碗浓稠的抹茶,大家轮流传递分享,象征团结与共同体意识。
7.点薄茶(うすちゃ/Usucha):之后,主人会为每位客人单独点一碗泡沫丰富的薄茶,气氛较为轻松。
8.退出与致谢:整个过程可能长达4小时。结束后,客人会向主人表达感谢,并安静地离去。
四、茶室与道具
*茶室:极其简朴,通常只有几榻榻米大,使用自然材料(竹、木、土、纸)。墙上设有一个“床の間”(とこのま/Tokonoma),用于悬挂挂轴(一幅禅语或画)和插一朵花(生け花/Ikebana),体现了“寂”的美学。
*茶道具:每一件都是艺术品,包括:
*茶碗(ちゃわん/Chawan):喝茶的碗,是茶道具中最重要的器物。
*茶筅(ちゃせん/Chasen):竹制,用于搅打抹茶起泡。
*茶杓(ちゃしゃく/Chashaku):竹制,用于舀取抹茶粉。
*棗(なつめ/Natsume):薄茶用的漆器容器。
*釜(かま/Kama):用于煮水的铁壶。
五、主要流派
千利休死后,其后代和弟子发展出不同的流派,至今仍有传承。较大的三个流派是:
1.表千家(おもてせんけ/OmoteSenke):风格较为朴素、开朗。
2.里千家(うらせんけ/UraSenke):目前较为国际化的流派,风格相对柔和、现代化。
3.武者小路千家(むしゃのこうじせんけ/MushakōjiSenke):风格较为古朴。
日本茶道是一场“一期一会”(いちごいちえ/IchigoIchie)的体验,意为“一生只有一次的相遇”。它教导人们珍惜当下,以最诚挚的心意对待每一次聚会。通过一系列严谨的仪式,参与者得以暂时脱离日常喧嚣,在寂静与简素中,体会内在的平和与对美的感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