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留学咨询中,常常有家长困惑:孩子明明在美国高中就读,甚至已经拥有美国国籍,为什么申请时还会被划进“国际生”申请池?事实上,美国大学对“国际生”的界定并非完全统一,而是根据学校自身政策,有不同的认定逻辑。如果不了解这些差异,很可能会影响申请策略。
一、身份迷雾:美高≠本土生源,美籍学生也可能“被国际生”
许多家庭以为:只要在美高就读,就能自动进入“本土申请者”行列。现实却没那么简单。不同学校对国际生的定义差异很大,主要分为两类:
-
以国籍 / 永居身份为导向
-
以高中所在地为导向
这两套逻辑决定了申请者是与“本土学生”竞争,还是被划入“国际生”池。
二、两大界定逻辑:国籍 VS 高中所在地
(一)按国籍 / 永居身份划分:绿卡与护照最关键
这类院校更看重申请者的身份文件:
-
MIT:非美国公民或无绿卡者一律算国际生,即便在美国高中就读也不例外。
-
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公民、绿卡或 DACA 学生算本土,其余均为国际生。
-
康奈尔大学:以国籍为主,但在评估时也会结合学生的就读学校背景。
-
UCLA:过去以高中所在地划分,近年已调整为以国籍 / 绿卡为标准。
(二)按高中所在地划分:就读地点决定身份
这类院校的核心在于“学校在哪里”:
-
普林斯顿大学:在美高读书=国内生;海外中学=国际生。
-
哈佛大学:国际生主要指“从美国以外学校申请”的学生。
-
圣母大学:情况更复杂,部分在海外就读的美籍或绿卡学生,依旧会被算作国际生。
三、典型院校分类
(一)综合性大学
-
普林斯顿大学:以高中就读地为标准。
-
斯坦福大学:公民或绿卡持有者,即便在海外读高中,仍按国内生审核。
-
加州理工学院:非公民、无绿卡,且海外中学就读=国际生。
-
密歇根大学安娜堡分校:完全以国籍和身份为判定依据。
(二)文理学院
-
威廉姆斯学院:无公民或绿卡者,全部算国际生。
-
鲍登学院:以是否需要签证为标准。
-
斯沃斯莫尔学院:公民、绿卡、DACA=国内生,其余情况均归国际生。
四、申请策略建议:三步走
-
梳理个人条件
明确国籍、绿卡状态,以及高中所在地(境内 / 境外)。 -
核查目标院校政策
每所学校官网的 Admissions 页面都会明确说明国际生定义,务必逐一确认,尤其注意政策更新(如 UCLA 的变动)。 -
评估竞争维度
若最终被划为国际生,需要重点准备托福 / 雅思成绩,并留意学校是否单独公布国际生录取率,合理预估难度。
写在最后
美国大学的国际生身份界定,本质上是对教育背景的分类,而非单一的国籍判断。家长与学生在规划时,应先明确自己在不同学校的申请池属性,再决定标准化考试和活动背景的侧重点。做到“知己知彼”,才能把身份优势转化为申请策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