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 A Level 成绩公布的消息刷屏时,这个被称为 “英国洋高考” 的国际课程,正以逆势增长的姿态改写着中国学生的留学选择。剑桥考试局数据显示,2025 年全球考生突破 68 万,新增的 5 万人中多数来自中国等东亚国家。在国际教育遇冷的大背景下,A Level 的火爆绝非偶然,而是折射出留学市场的深层变革。
A Level 的走红,首先源于其对中国学生的 “适配性”。与 IB 的开放式教学不同,A Level 有明确考纲,每三年才更新一次,学生可聚焦 3-4 门优势科目发力,这种 “精准打击” 的模式与高考逻辑高度契合。目前国内 A Level 认证学校超 650 所,是 IB 学校的 3 倍多,庞大的教学网络让它成为国际课程的主流。
更关键的是,英联邦留学的 “性价比” 正在重塑学生的选择。2025 年中国内地申请英国本科的学生超 3.3 万,港大申请人数突破 4.5 万,新加坡高校的中国申请者占比也提升至 20%。QS 排名中,帝国理工、UCL 等校稳居全球前十,录取难度却低于同层次美校。UCL 在深国交单校就发了 257 份录取,这样的 “高性价比” 让学生趋之若鹜。
但热度背后,A Level 的 “内卷” 已然显现。2025 年全球 A * 率降至 25.5%,中国考区热门科目分数线持续走高,进阶数学比其他地区高出 16 分。科目选择也呈现明显倾斜:计算机科学报考人数增 8%,而法语考生减少 9.1%,“重理轻文” 的趋势与国内教育轨迹惊人重合。
这场 “洋高考” 的狂欢,本质是中国学生在全球化教育中寻找的最优解 —— 用熟悉的学习模式,叩开更高排名的学府大门。只是当越来越多学生涌入,A Level 是否会重蹈 “应试化” 覆辙?或许,比分数更重要的,是在追逐排名的同时,留住国际教育本应有的多元与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