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优计划是什么?
国优计划,全称国家中小学教师培育计划,听全名大家应该就明白了,选老师。
只要是应届本科理工科毕业生或正在修读理工科的硕士学生均能够参加,包括人工智能、STEM(科学、技术、工程、数学)等课程,参与学生会直接被安排到试点高校进修,完成课程后,就能豁免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直接获得内地教师认证;
此外,符合条件的理工科研究生还能同时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即理工科+教育硕士学位,并且是国内双研究生学位的授予项目。
而“国优计划”下的内地研究生,不仅能赴港进行跨校学习、交流,还能留在香港任教,双学位+就业通道,目前据香港教育局透露:港大、港中文的首批国优计划学生,于2025/26学年入学,也就是从25fall开始,大家可以报名“国优计划”。
目前参加国优计划的方式则有两种:
👉一是具备高校推免资格的应届本科毕业生向试点高校提出申请,经考查合格可通过推免方式被录取为“国优计划”研究生,攻读学术学位或专业学位研究生;
👉二是在读研究生二次遴选,试点高校面向非教育类研究生进行二次遴选,结合学生专业课成绩和面试等综合考察学生从教潜质,遴选“国优计划”研究生。
包分配的铁饭碗?
相信很多同学都在关心同样的问题,既然毕业成教师,那是不是包分配的铁饭碗?毕业发不发编制?报了国优计划不当老师可以吗?
Q
是不是包分配的铁饭碗?
目前由于这项计划刚开始实施,所以编制这个问题,只能说不一定。在2023出的一届通知里,只提及了就业优待的内容,而并无教师编制的安排事宜,因此“国优计划”毕业生并不保证会有编制,具体的安排还需要看后续的政策出台以及各个院校的实施方案。
“编制是画饼,但工作没有问题。”虽然不发编制,但国优计划内的学生,应聘也会远远优于市场化招聘,在2023年的《意见》中明确指出会开辟从教服务“绿色通道”,支持“国优计划”研究生与中小学签订就业协议,参加国优计划的同学进入合作学校当老师是没有问题的。
Q
会不会安排去偏远地区?
那绿色通道会不会像公费师范生一样被安排到偏远地区?这边可以肯定的说:不会。
“国优计划”没有设定定向就业,而是通过试点院校与优质中小学建立合作关系来吸引毕业生就职,因此,毕业生的任教地点更多依赖于院校与何地的中小学签约以及学生自身的意愿,从上海交大去年签约的实习学校情况来看,试点院校更有可能与当地而非外地的中小学进行合作签约。
而对于港大、港中文的同学来讲,则会被安排到深圳或广东省内其他学习,毕业后的主要走向是广东、深圳教师,也可在香港任教。
Q
毕业不当老师可以吗?
最后一个问题,很多同学也难免担忧“国优计划”会不会有违约的风险,报了国优计划不当老师可以吗?这一方面也无需担心,国优计划的学生毕业后没有强制要求必须从事教师职业,政策了提供了鼓励从事教师职业的优待条件,但毕业生可以根据个人意愿自主选择是否从事教师工作;同时双学位也无需交双倍学费。
港硕含金量再上一层楼?
由于计划刚开始推行,许多待遇都属于说不清道不明的阶段,不免就有人发出疑问:“毕业不发编,工作不分配,只是免考一个教师资格证,怎么就让港硕含金量上升了?”
未来虽不明确,但指南君可以说一句:国优计划配上港大、港中文对于真的别太香。
顶配教师待遇
由于国优计划只面向理工科学生,此处我们可以免谈文科硕士受到的影响(这里文科生默默落泪了)说起来这里也挺可惜的,毕竟大环境下文科生似乎更需要“教师”“编制”这样的铁饭碗,而剩下的理工科学生,指南君就不免想起网友的锐评了:“申得上港大、港中文理工科硕士的同学会想去当月薪5k的教师?”
你别说,此教师非彼教师。
最理想的状态,是在香港当教师。据香港教育局透露,预计首批“国优计划”学生2025/26学年入读,而该批学生达到课程要求及实习后,原则上将获颁香港本地认可的师训资格,意味着可在香港中小学任教。
而香港教师薪酬仅次于金融和医生,并且待遇与香港公务员齐平,以香港中小学教师为例,平均起薪水平35082港币以上,而且国优计划学生会按照领导层培养,可以说收入是相当可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