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而言之,就是新港澳地区申请正在英国化。
具体说来,就是以上地区的很多高校会把很多博士方向的研究领域变成硕士专业,这其实就是以UCL为首的英国院校的老套路。像港新这两年新开设的诸如管理与创新,酒店业人工智能,体验经济领导力等交叉专业,往往会跟新领域相结合,比如AI+系列,AI商业经济,AI社会科学,AI创新,AI传媒,AI数据分析等等;也有可持续+系列,可持续会计与金融,可持续社会课程,可持续管理;还有数字+系列,领导力+系列等等。这个会导致两个变化:一个是新专业会继续变多,另外一个是“缝合怪”专业也会变多。
这个做法当然会很快帮助大学创收一笔不菲的费用。新专业普遍招生100人左右,学费普遍在35W人民币左右,因此新专业普遍来说,学费收入就有3500W人民币左右,这还不包括申请费,以及放弃留位费的学生们。而且大学做这件事情的阻力很小,因为海外高校不像中国内地的高校一样,海外高校本身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有的专业往往说开就开,无需进行上面的行政审批。
这个现象会引出一利一弊,两种局面。
先说弊者,就是会使得原有的正统经典专业的录取难度加大。比如金融学、经济学、会计学、计算机科学、电气工程、新闻传播学、法学等等。因此,最后会导致同一个学校的不同专业难度区分度会越来越大。
而利者,未来大家进入港大、新国立、南洋理工等这种港新传统热门学校的难度将会变低,详情可以参考现在的UCL,双非二本的和重点985的,都有UCL毕业的。这个对于双非的同学来说,其实是个利好的消息。
保底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大家习以为常的用学校保底,比如港五不行,就往下申浸会岭南等;而第二种方式就是用专业保底,当这些缝合专业足够多的时候,正统经典专业录不上,就转向用缝合专业来保底,这也是一种方法。新加坡还好。但是对于港校而言,目前最大的不确定性在于港校的校园普遍拥挤,能否承担得起如此巨大的不断扩招潮。如果不行的话,那么肯定是要相应地牺牲学生的就读体验了,比如图书馆设施的使用,人满为患的食堂等等。但对于26 FALL的同学,一定要时刻紧盯着不断开设的新专业,以及不断变化的招生政策。毕竟,新专业往往都有红利期,新专业也意味着新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