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起点差不多的人,工作几年后差距会非常大?
因为,成长的速度不同。
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藏着千万年进化来的天性。比如,遇到困难就想躲,看见风险就想逃,追求结果就想快……这些天性曾经帮助我们在原始社会活下来,却也成了我们成长的枷锁。
有些人不愿意去学习新的知识,惧怕挑战,他们待在舒适区不肯出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样又如何会有成长呢?
所谓成长,其实就是克服天性的过程。
01天性,避难趋易
原始社会里,节省能量意味着更高的生存概率,所以人的大脑天生倾向于“避难趋易”。
即优先选择熟悉、简单、低能耗的任务,逃避复杂、困难、高消耗的挑战。
比如,做数学题先挑选择题;宁愿重复做熟悉的低效工作,也不愿学习新方法。
这种“避难趋易”的天性,会为我们构建一个“舒适区”:
在这里,所有任务都在我们的能力范围内,所有选择都符合我们的惯性,所有结果都在我们的预期之中。这种安全感,让我们免受失败的痛苦,却也让我们困在原地,无法成长。
可是,成长需要的不是安全感,而是需要我们主动往“难一点”的地方挪。
就像学游泳,总在浅水区扑腾永远学不会换气,敢往深水区走一步,才能在呛水中掌握生存技能。
我培养一个人,为什么经常会给他定一个高目标,适当给他一些压力?
因为,最大的压力,培养好的人。一个人想要快速的成长,好的方式,就是直面压力,去解决那些从未解决过的问题。
你能解决多大的难题,就有多大的成长。
02 天性,急于求成
你一定有过这样的时刻:报了一门课程,学两周没效果就放弃;做短视频,发了十来条没有爆款,就断言“自己不适合”。
这是大脑的“即时满足”本能在作祟。原始社会里,“立刻吃到食物”“马上躲避危险”是生存必需,所以我们对“快速见效”有执念。
凡事希望立即看到结果,对不能马上看到结果的事往往缺乏耐心,非常容易放弃。
可是,成长是需要时间的,你必须学会延迟满足。
上世纪60年代,美国有个著名的“斯坦福棉花糖实验”。实验中,小孩子可以马上获得一样奖励,比如1个棉花糖,或者等待一段时间,得到2个棉花糖。
心理学家对这些孩子进行长期的跟踪,十多年后,发现了一个现象,能为偏爱的奖励坚持忍耐更长时间的孩子,通常具有更好的人生表现。
成长,不存在“快速的成长”。那种看一本武功秘籍,吃一颗丹药,就能成为武功高手的事只存在于电视剧中。
而在现实中,我们的成长遵循“10000小时定律”,即一个人要成为某个领域的行家,至少要付出10000小时的努力。
光有重复、努力是不够的,还要有精进,每天都会比前一天进步,今天比昨天做得好。
我能从一个普通的电话销售,长成今天的样子,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我始终保持着学习的心态,真的做到了每天的精进。
成长需要过程,不要急于求成,当你耐住性子,不断精进,在时间的复利之下,回过头来看,就会发现你有天翻地覆的变化。
03 天性,趋利避害
远离风险,是人的天性。在职场中,这种本能体现在“怕犯错”“怕失败”“怕出丑”。
比如,固守经验主义,不敢尝试新方法;害怕风险,就推掉机会;担心新技能学不会干脆就不学。
但其实,敢踩坑的人,才能在试错中得到成长。
所以,我经常告诉下属,不要害怕犯错,要大胆尝试,去试错,去验证。我不会因为你在创新中犯了错误而批评你,但有一种情况我是会批评的:就是还没有尝试,就开始打退堂鼓,说“我不行,我做不到”。
一个人不做事,就永远不会出错。但不做事,就永远不能暴露问题,没有任何成长的可能。
而你只要做事,就有出错的概率。犯错一点儿都不可怕,反而是一个成长的机会,每次事故和犯错,都会让你获得某种程度的进步。
我最初做直播、做短视频,踩了无数的坑。比如,直播中说了敏感词,导致直播间屡屡违规,被强制下线;引流不规范,导致视频被限流,被封禁……
可是,我们能因为困难就放弃不做了吗?不能。
你只能去适应平台规则,不能让平台规则适应你。于是,在一次次的踩坑中,我们不断复盘,不断精进,也不断获得成长。
看得见的是损失,但看不见的恰恰是收益。犯了错误,不从错误中汲取经验,是最可惜的。
所以,别怕犯错,错误是成长的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