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法律合同的西班牙语翻译,用DeepL半小时就能搞定,还要什么西语译员?”
“客户要的商务邮件翻译,谷歌翻译的准确率都95%了,何必花大价钱请人?”
最近半年,在一家主打“多语种商务翻译”的公司里,类似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作为刚入职的西语译员,我跟着团队处理过300多份翻译订单,也旁观过AI翻译工具“翻车”现场——直到上周,带我的资深译员陈姐指着一份被客户打回的日文合同说:“你看,机器能翻出‘契约成立’,但翻不出‘信頼関係(信任关系)’里藏着的诚意。”
这场人与AI的“翻译之战”,或许早就有答案了。
一、AI翻译的“能”与“不能”:效率是武器,短板在“人味”
先抛一组数据:某翻译平台测试显示,AI翻译在通用文本(如新闻稿、日常对话)中的准确率已达85%-95%,处理速度是人工的50倍以上。这两年,很多简单翻译需求(如旅游攻略、产品说明书)确实被AI“接管”了——但当翻译涉及“专业壁垒”“文化暗码”或“情感微澜”时,AI的短板就会暴露无遗。
举个真实案例:上个月我们接了一份中企与沙特企业的基建合同。AI翻译把“التزام بالشفافية(承诺透明度)”直译成“commitment to transparency”,看起来没问题;但陈姐改完后,特意加了句“including timely disclosure of project progress(包括及时披露项目进展)”。后来客户反馈:“沙特方特别认可这一点,他们觉得‘透明度’不只是态度,更要具体到执行细节——这是AI学不会的‘本地化思维’。”
AI能处理“字面”,但难触达“语境”;能完成“翻译”,但做不到“理解”。这,就是小语种学习者的生存空间。
二、这3类岗位,AI永远“替代不了”:因为需要“人脑”的“软能力”
在翻译行业摸爬滚打10年的陈姐常说:“能被AI替代的,从来不是‘翻译’,而是‘机械转换’;真正需要的,是能把语言变成‘桥梁’的人。” 结合我们的实际工作,以下3类岗位对“人脑”的依赖度zui高:
1. 法律/医疗翻译:一个术语错,可能输掉整场官司
去年我们处理过一份跨境并购的法律文件,AI翻译把“indemnización por daños y perjuicios(损害赔偿)”译成了“damage compensation(损害赔偿)”,看起来正确;但陈姐发现,西班牙语中“daños y perjuicios”特指“因过失造成的损失”,而英文“damage compensation”更偏向“广义损害”。最终,我们根据上下文调整为“compensation for losses arising from negligence(因过失导致的损失赔偿)”,避免了客户可能的巨额赔付。
法律文件、医疗报告、技术专利等文本,往往涉及“精准性”和“责任边界”——一个术语的偏差,可能导致法律纠纷或经济损失。AI能背词典,但理解不了“过失”“重大误解”“不可抗力”等法律概念背后的逻辑;能匹配词义,但做不到“根据行业惯例调整表述”。
2. 商务谈判翻译:“语气”比“字面”更重要
今年3月,我们陪某新能源企业谈德国合作方。德方代表在会上说:“Ihr Preis ist akzeptabel, aber wir brauchen mehr Flexibilität(你们的价格可以接受,但我们需要更多灵活性)。” AI翻译会把“aber(但)”处理成转折,但陈姐特意加重了语气:“其实‘aber’在这里更像‘不过’,德方是想表达‘认可但有期待’,而不是强硬反对。” 随后中方调整回应:“Wir verstehen Ihre Bedenken und werden innerhalb einer Woche ein flexibles Lösungsvorschlag vorlegen(我们理解您的顾虑,将在一周内提出灵活方案)。” 最终,这场谈判促成了合作——德方后来坦言:“你们的译员听懂了我们的‘潜台词’。”
商务谈判中,语气、隐含意图、文化禁忌(比如某些国家忌讳直接说“不”)往往比字面意思更关键。AI能分析句子结构,但捕捉不到“欲言又止”的微妙;能翻译对话内容,但做不到“用对方的逻辑回应对方”。
3. 文学/文化翻译:把“诗”变成“另一种语言的诗”
去年我们接了一本哥伦比亚小说的翻译项目,里面有句:“El mar lloraba bajo la luna llena(满月下,大海在哭泣)。” AI翻译会直译成“The sea was crying under the full moon”,但负责终校的陈姐改成了“The sea wept beneath the full moon”。她解释:“‘llorar(哭泣)’在西班牙语里比‘cry’更浓烈,带有一种‘绵长的悲伤’;‘bajo(在…下)’用‘beneath(在…下方)’更有画面感——这不是简单的词汇替换,是把马尔克斯式的‘魔幻现实’传递给中文读者。”
文学翻译的核心是“再创作”:要把“月亮”从“天体”变成“乡愁的符号”,把“哭泣”从“动作”变成“文化的共鸣”。AI能复制文字,但复制不了“文字里的灵魂”;能处理语言,但做不到“让另一种文化的人读懂你的感动”。
三、小语种学习者的“护城河”:不是“比AI更会翻”,而是“AI不会的那些事”
这两年,我常听到学习者焦虑:“AI这么厉害,我们学语言还有用吗?” 但在翻译公司蹲了3个月后,我发现小语种学习者的核心竞争力,恰恰是AI学不会的“软能力”:
- 跨文化沟通力:知道“日本人说‘はい(是)’不一定是同意”“阿拉伯人聊天气是打开话题的套路”;
- 本地化理解力:能根据目标国家的习俗调整表述(比如给法国人写邮件,开头用“Cher Monsieur”比“Bonjour”更正式);
- 情感传递力:能把“我想你了”从“Te extraño”变成“Cada día sin ti es como un libro sin final(没有你的每一天,都像一本没结局的书)”。
这些能力,需要长期浸润在目标语言的文化里,需要与人交流时的观察和共情,更需要对“语言之外”的世界的理解——而这些,恰恰是AI永远无法复制的“人性温度”。
四、给小语种学习者的建议:和AI“组队”,而不是“对抗”
当然,AI不是敌人,而是工具。作为从业者,我们可以用它提升效率,把精力放在更“人”的部分:
用AI“打辅助”,把时间留给“深度”:
日常翻译中,先用AI处理基础文本(如通读、初译),再集中精力核对专业术语、调整语气、补充文化背景。比如翻译西班牙语合同,AI可以快速生成初稿,但“indemnización(赔偿)”是否要加“por negligencia(因过失)”、“plazo(期限)”是否要明确“日历日/工作日”,这些细节必须人工把关。
深耕“垂直领域”,成为“不可替代的zhuan家”:
不要贪多求全,选一个你感兴趣且有需求的领域(如跨境电商、文化遗产、国际教育),深耕该领域的专业术语和文化背景。比如专注“中拉跨境电商翻译”,你需要熟悉“Mercado Libre(拉美最大电商平台)”的规则、“envío express(快递)”在巴西的特殊含义,这些“垂直知识”是AI短期内学不会的。
练“软技能”,让语言“活起来”:
多和母语者交流,观察他们的说话方式(比如西班牙人聊足球时会用“golazo(精彩进球)”这样的俚语);学一点目标国家的历史、习俗(比如知道“墨西哥亡灵节”不是“恐怖节日”,而是“纪念逝者的温暖仪式”);甚至培养一个目标语言相关的爱好(比如学做西班牙海鲜饭、追韩国综艺),这些都会让你的翻译更“有血有肉”。
那天和陈姐下班,她指着窗外的霓虹灯说:“你看,楼下的日料店招牌用了‘懐石料理’,机器只会翻译成‘kaiseki ryori’,但懂日语的客人一看就知道‘这是讲究季节感的精致料理’。语言的魅力,从来不在‘翻译’本身,而在‘翻译之后’——它让你能和另一个世界的人,共享同一段心跳。”
AI或许能成为you秀的“翻译员”,但永远成不了“文化的桥梁”。对我们小语种学习者来说,与其焦虑“被替代”,不如好好打磨那些“AI学不会的能力”:用语言连接人心,用文化传递温度——这才是我们最珍贵的“护城河”。
毕竟,当机器在翻译文字时,我们,正在翻译“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