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填志愿时特意查了波斯语,结果发现北外今年居然停招了!”
“上外取消了希伯来语,川外新增了匈牙利语——现在小语种专业的风向,是不是变了?”
最近,2023~2024年高校本科专业目录调整结果陆续公布,小语种专业的“洗牌”引发热议:一边是波斯语、希伯来语、斯瓦希里语等“冷门语种”被多所高校撤销;另一边是匈牙利语、捷克语、塞尔维亚语等“中东欧语言”成为新增热门。
作为曾在高校外语学院担任辅导员的“圈内人”,我走访了北外、上外、川外的招生办,也和多位小语种专业的学生、企业HR聊了聊——这场调整的背后,藏着就业市场的“冷与热”,更藏着国家战略的“谋与局”。
一、2023~2024小语种专业调整:冷门退场,中东欧语言“上位”
先看一组具体数据(基于2023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
- 撤销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停招波斯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取消希伯来语,四川外国语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高校缩减斯瓦希里语、豪萨语等非洲语言的招生计划;
- 新增专业:北京外国语大学新增匈牙利语、捷克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增设塞尔维亚语、保加利亚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首次开设波兰语——均为中东欧17国语言(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框架覆盖的国家)。
这场调整并非偶然。以波斯语为例,某高校外语学院负责人向我透露:“过去5年,波斯语毕业生对口就业率不足30%。企业需求集中在伊朗能源、中亚贸易领域,但这两年受国际局势影响,相关岗位收缩明显;而学生报考时多因‘猎奇心理’选择,实际学习后才发现‘学完用不上’。”
相比之下,匈牙利语的“逆袭”更有说服力:2023年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突破5000列,其中直达匈牙利布达佩斯的班列占比达15%;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跨境电商交易额年均增长20%,急需熟悉当地语言、文化的运营人才。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匈牙利语、捷克语相关岗位(如外贸翻译、海外运营)的招聘量同比上涨120%,起薪普遍高于普通小语种15%-20%。
二、调整背后的逻辑:就业市场“用脚投票”,国家战略“精准布局”
小语种专业的“洗牌”,本质上是市场需求与国家战略的双重筛选。
1. 就业市场:从“情怀滤镜”到“刚需导向”
过去,小语种专业的“热门”常被“情怀”驱动——学波斯语是因为“神秘的中东文化”,学希伯来语是因为“宗教研究兴趣”,学斯瓦希里语是因为“非洲探险梦”。但就业市场的现实是:
- 冷门语种的“窄口径就业”:波斯语主要应用于伊朗的能源、基建领域,但近年来中企在伊朗的项目多转向“联合开发”模式,对纯语言人才的需求下降;希伯来语虽与以色列的科技合作密切,但以色列高校的英语普及率超80%,企业更倾向招聘“英语+希伯来语”的复合型人才,而非单一语言者。
- 中东欧语言的“宽赛道机会”:中东欧17国是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覆盖高端制造(如捷克的汽车工业)、生物医药(如匈牙利的医药研发)、数字经济(如波兰的电商枢纽)等多个产业。企业需要的不仅是“会语言”,更要“懂行业”——比如会匈牙利语的跨境电商运营,能直接对接当地消费者需求;懂捷克语的汽车工程师,能参与中捷新能源车企的技术合作。
2. 国家战略:从“全面覆盖”到“重点深耕”
高校专业的调整,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2012年“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机制启动以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额从500亿美元增长至2023年的1300亿美元,年均增速超8%。2023年“一带一路”十周年峰会上,中方明确提出“深化与中东欧国家的务实合作”,其中一个关键抓手就是“语言互通”。
教育部相关负责人曾公开表示:“小语种专业的设置,要服务于国家对外开放大局。中东欧国家在我国外交布局中的地位日益重要,相关语言人才的缺口必须填补;而部分冷门语种因就业市场萎缩、招生规模过小,已不具备可持续性。”
三、给准大学生的建议:选专业别跟风,要“看需求、对兴趣、拼复合”
面对小语种专业的调整,正在填志愿的考生和家长该如何选择?结合高校招生办的建议和企业HR的需求,我总结了3个关键原则:
1. 别盲目追“热门”或躲“冷门”:先看“需求地图”
所谓“热门”,未必适合你;所谓“冷门”,也可能藏着机会。建议考生先做两件事:
- 查行业报告:关注“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发布的《中国企业海外投资指南》,里面会明确标注“重点合作国家”和“紧缺语言”(比如2024年指南中,中东欧国家的“重点合作领域”包括新能源、数字经济,对应语言为匈牙利语、捷克语、波兰语);
- 问从业者:通过LinkedIn、知乎等平台联系在小语种相关企业工作的校友,了解真实就业场景(比如“学匈牙利语,是在布达佩斯做跨境电商,还是在中资企业驻匈分公司做行政?”)。
2. 兴趣是“续航燃料”:语言学习需要“内驱力”
小语种学习是一场“持久战”——从基础语法到口语流利,至少需要2-3年积累。如果仅因“分数够”“听起来酷”选择,很容易半途而废。
我有位学生曾因“觉得捷克语发音像唱歌”选择该专业,入学后发现课程涉及大量捷克历史、文学内容,逐渐失去兴趣。后来他转专业到“商务英语”,反而因“小语种+英语”的复合背景,拿到了某跨国物流企业的外派机会。
记住:语言是工具,不是目的。选一个你愿意主动了解其文化、愿意用它和人交流的语种,比“随大流”更重要。
3. 复合能力是“突围利器”:语言+行业=不可替代性
无论选哪个语种,“单一语言能力”都将面临淘汰。高校老师和企业HR都强调:“企业要的不是‘会说话的工具’,而是‘能解决问题的复合型人才’。”
- 如果你选了中东欧语言,建议辅修“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机械工程”(对应中东欧的优势产业);
- 如果你选了小众但稳定的语种(如泰语、越南语,因中国-东盟合作持续升温),可以结合“区域国别学”“国际关系”,提升对目标国家的政策理解;
- 所有小语种学习者都应该掌握“跨文化沟通”技能——比如了解中东欧国家的商务礼仪(如匈牙利人重视守时、捷克人偏好直接沟通),这比“背会1000个单词”更能赢得信任。
最后想说:语言的价值,在于“连接”而非“标签”
高校小语种专业的调整,不是“否定某些语言的价值”,而是“让语言教育更贴近时代需求”。无论是被撤销的波斯语,还是新增的匈牙利语,它们的意义都在于:当你用一门语言打开另一个世界的窗口,你看到的不仅是词汇和语法,更是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人心。
如果此刻的你正在为选专业纠结,不妨问问自己:
- 你对哪个国家的文化、历史或产业有真正的兴趣?
- 你希望用语言解决什么问题(比如帮助企业出海、促进文化交流、参与国际合作)?
答案或许比“热门”“冷门”更重要。毕竟,语言的zhong极价值,从来不是“我在学什么”,而是“我能用它创造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