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八月,许多同学踏上赴美求学的旅程。新的环境、全英文的课堂、不同的学术和生活习惯,都在悄悄改变着他们的留学体验。如何尽快适应,并真正融入当地的学习与生活,是很多人出发前的疑问。
杜肯大学博士在读的Yuting导师,曾在美国不同城市求学,她的经历从内布拉斯加的安静小城,到宾夕法尼亚州的多元社区,见证了自己跨文化沟通能力的不断提升。她的故事,也许能给准备留学的你一些启发。
01 在陌生环境中被“迫”开口
硕士阶段,Yuting选择了奥马哈(Omaha)作为留学的起点。那里华人不多,街上难得听到中文,这让初到美国的她一度感到孤单。但这样的环境,也逼着她必须用英语去完成课堂发言、日常交流和小组讨论。
一开始,她会先在脑海中把中文翻译成英文再开口,语速慢、表达谨慎。可随着时间推移,她学会了主动倾听和复述对方观点,即使语法不够完美,也能保证信息传达清楚。这种能力,在她后来的学术报告和合作研究中都派上了用场。
02 理解文化差异背后的逻辑
在一次小组合作中,一位美国同学多次打断她的发言,让她一度觉得不被尊重。后来才明白,这种“随时插话”在美式课堂中是一种积极参与的表现。这个小插曲让她意识到,文化差异本身并不是问题,关键是能否主动去理解背后的逻辑,并调整自己的沟通方式。
03 主动寻找语言磨炼机会
在校内兼职时,Yuting选择了宿舍前台接待员的岗位,需要接听电话、解答问题、处理紧急事务。这份工作语言要求高,压力也大,但它让她在真实情境中不断锻炼表达能力,也学会了应对不同性格和文化背景的交流对象。她形容这段经历像一场“语言耐力训练”,让自己从被动应答变成主动沟通。
04 生活中的“小对话”
除了在学校的交流,Yuting还会利用生活中的零碎时间,比如与打车司机聊天。几分钟的对话,有时是听一段旅行故事,有时是了解不同族裔的生活习惯。这些看似随意的交流,让她更自在地面对陌生人,也提高了跨文化的应变能力。
05 从少数到多数的心态变化
博士阶段,她来到匹兹堡,周围的中国同学明显增多,生活方便了许多。但她发现,语言和文化的交流机会反而减少了,因为大家更容易回到熟悉的圈子中。她开始有意识地创造中外交流的机会,比如举办美食分享会、用英文介绍春节故事,这不仅帮助外国朋友了解中国文化,也让她自己在讲述中更清晰地表达文化内涵。
06 留学中的跨文化小技巧
结合多年的留学经历,Yuting总结了几条实用建议:
-
用真实故事而非抽象概念介绍文化;
-
接受不同的表达方式,避免过早下判断;
-
除了学术英语,生活化的交流也很重要;
-
多用“我想了解一下”开启对话,保持开放的心态。
她说,跨文化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一次次沟通、理解、适应的过程中慢慢形成的。从内布拉斯加的“语言孤岛”到匹兹堡的多元环境,她学到的不只是语言,更是用另一种视角看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