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美国白宫批准了一项关于 H-1B 签证的新提案,即在未来的抽签中引入“加权选拔”制度,申请人的中签几率可能与工资水平挂钩。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制度目前仅完成了白宫的初步审查,接下来还需在《联邦公报》发布并进入公众意见征集阶段,才能真正落实。
从官方角度看,这一改革意在鼓励企业提供更高的薪酬待遇,以吸引合适的专业人才,同时减少某些外包公司的低薪滥用现象。但对于留学生群体而言,消息传出后立刻引发了不同反应:有人担心刚毕业、经验有限的学生竞争会更难;也有人认为这是进入大厂、高薪岗位的机会。
以硅谷某科技公司的软件工程师为例,拥有 1-3 年经验的员工,年薪可达 17 万美元左右,达到一定职级后甚至可以获得多次抽签机会。如果未来抽签制度真的与薪资挂钩,那么类似的岗位将处于有利位置。
事实上,这并不是“薪资加权”次被提出。早在 2020 年,类似的想法就曾在讨论中出现,但因程序与合规问题未能推进。如今再次进入政策议程,自然让计划在美发展的留学生格外关注:如果规则最终落地,哪些人群会从中获益?哪些人会面临更大挑战?
高薪岗位更具优势,部分专业压力加大
根据美国移民局数据显示,2026 财年 H-1B 共收到超过 34 万份合格申请,中签率大约在 35%。这一数据与近年来持续整顿虚假注册、落实“一人一抽”有关。如果未来改为“薪资加权”,那么工资水平可能成为决定中签几率的重要因素。
目前尚不清楚是否会按照行业或地区来划分工资等级,但可以预见的是:高薪岗位的学生更容易在抽签中占据优势。对于就读 STEM 专业的留学生而言,进入科技、金融等领域的机会更多;而公共政策、社会科学、人文学科等方向,由于起薪普遍偏低,就业晋升空间有限,可能在抽签中处于不利位置。教师、会计等职业的平均薪资在 5.4 万至 6.6 万美元之间,如果新政策实施,中签机会可能相对有限。再加上这类专业通常只有一年 OPT,原本的机会不多,新规会让情况更加紧张。
相比之下,计算机科学、数据相关岗位因行业需求大,薪资水平普遍在 10 万美元以上,如果进入知名科技企业,初级岗位薪资往往能达到劳工部划定的中高等级。随着经验增加,两三年内即可晋升,工资等级上升,中签概率自然也会提高。
技术岗位成为最大受益者?
如果按照加权概率或多次抽签的方式来分配机会,那么高薪岗位将显然更有优势。比如:年薪 20 万美元的申请人中签概率可能是 10 万美元的两倍;或者工资处于四级水平的申请人可以获得 4 次抽签机会,而一级工资水平仅有 1 次。
很多留学生担心,刚毕业的新人是否会被排除在外。但从目前的行业情况看,计算机和数据方向的起薪已经在 10 万美元以上,进入大厂的新人起点并不低,且存在较快的晋升通道。对于能拿到 20 万美元以上薪资的学生来说并非个例。换句话说,只要能力和经验匹配,技术类学生仍有机会通过高工资来提升签证中签率。
留学生的思考与建议
对于在美留学的同学而言,这一政策的讨论传递出一个明确信号:未来求职不仅仅是找一份工作,更需要关注长期的薪资发展空间。高薪意味着更稳的身份通道,也意味着更激烈的竞争环境。
当然,目前新规尚未正式实施,还处在意见征集阶段,不早焦虑。无论最终结果如何,留学生在规划就业时都可以考虑以下几点:
-
关注行业发展前景,优先选择有成长空间的岗位;
-
提前了解目标企业的薪资结构和劳工部的工资等级;
-
在学期间积累实习和科研经验,增强进入高薪岗位的竞争力;
-
不同专业的学生也可以通过跨学科方向寻找就业突破口。
总的来说,H-1B“薪资加权”提案如果落实,可能会改变留学生的求职策略。对技术类岗位的学生而言,这是提升身份保障的契机;而对起薪较低的专业,则意味着需要更加积极地规划职业路径。未来无论政策如何变化,留学生都应将自身能力提升与行业趋势结合,把握就业与发展的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