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位同学的留学之路可以说是一段不断探索与突破的过程。最初,他通过申请进入美国一所排名前50的大学,主修土木工程。然而在本科阶段,他逐渐意识到自己对金融与数学更感兴趣,于是决定尝试转学。
在大二的时候,他顺利转入美国前30的高校,选择了金融数学作为新的专业方向。转学后,他在课程选择上不断拓展数学基础,为后续的专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根基。
到了大三下学期,他开始思考研究生阶段的规划,并向留学顾问寻求帮助。他的目标十分明确——申请分析学、数据科学、统计学和运筹学等 STEM 领域的硕士项目,以便在未来就业市场中拥有更广阔的机会。顾问在规划过程中,结合他的兴趣与长远发展,为他设计了科研和实习的路径。
在本科阶段,他曾先后在欧洲的咨询公司和国内的投行实习,积累了实际经验,并掌握了金融和数据分析的相关技能。同时,他也积极利用学校资源参与科研,产出了一篇论文,并获得教授推荐信。申请季到来时,他收到了多所大学数据科学与统计方向的录取通知,最终结合地理位置和就业机会,选择了加州一所大学继续深造。
从数据到转码:研一的挑战
研究生阶段,他依然保持了优异的学业成绩,但在研一结束时遇到了新的挑战。起初,他投递的是与自己专业紧密相关的机器学习类岗位。然而,在求职过程中他发现,相关岗位竞争激烈,博士生也不容易拿到面试机会。他提交了不少简历,却很少收到回复。
在深入了解美国就业市场后,他决定尝试“转码”,将目标转向软件开发类职位。他再次联系顾问团队,利用校内外资源进行技能提升。虽然此前有一些机器学习项目经验,但他从未系统学习过算法、数据结构或前后端开发。因此,他几乎从零开始学习 Java 和核心计算机课程,用半年时间补上了相当于“第二个学位”的知识。
这段过程并不轻松。他坦言每天都像在和时间赛跑,压力与焦虑并存。但他并没有放弃,而是坚持每天高强度练习,把握每一个内推机会,并在每次面试后认真复盘。
求职过程与收获
在秋招期间,他投出了约 700-800 份简历,最终收到了十余个面试机会。尽管一路上有很多不确定性,但他始终保持耐心和执行力。最终,他拿到了亚马逊软件工程师的全职 offer,实现了从金融数学到计算机岗位的转变。
给学弟学妹的建议
他想对正在求职的留学生们分享几点体会:
-
尽早准备:实习经历非常重要,不要等到毕业后才开始“全职找工作”。如果能在学期间积累实习经验,不仅能提升简历竞争力,还有机会获得留用,毕业后实现无缝衔接。
-
提前规划:笔试与面试需要提前准备,等到岗位开放时再开始往往来不及。
-
调整心态:求职过程中难免会焦虑和怀疑自己,这种情绪很常见。办法是让自己忙起来,制定到“小时”的计划,让每一天都充实,焦虑感自然会减少。
这段经历展现了一名留学生如何在不同阶段不断调整方向,从土木工程到金融数学,再到最终进入软件开发行业。他的故事也提醒我们,留学不仅是学业的选择,更是个人成长与自我突破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