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日本“2025问题”的预测成为现实。
根据日本内阁府6月10日最新发布的「令和7年版高龄社会白书」:截至2024年6年10月1日,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老龄化率)为29.3%,大约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年人,远超1986年日本厚生劳动省人口问题研究所的预测。
面对这样的超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率>21%),日本通过设计为老人做了什么?
适老化设计的兴起
其实,早在上世纪60年代,关于老人的养老问题就开始受到重视。
当时,战后的复兴与经济的高速发展下,大量的农村年轻人离开家向城市谋生,生活模式的变化开始冲击传统的家庭伦理,过往几代人一起生活的传统家族也随之解体。
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政府开始研究如何建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适老化设计也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被关注。
1963年的《老人福利法》首次将养老纳入社会体系。政府层面不仅关注住宅内部的适老化改造,还对居住区的外部环境进行了全面改善,包括设置坡道、改善楼梯间入口、增设人行通道等交通设施优化,增设花园和人行通道,增加空地上的绿化面积和小型社交休憩设施等。
后来的《长寿社会应对大纲》,则从住宅、建筑、城市等开展适老化工作,在适老化的改造上搭建了清晰的顶层设计原则。
到了1995年,日本建设省(现国土交通省)发布的《应对长寿社会的住宅设计指南》开启了日本沿用几十年的适老化设计早期的设计标准,从生活空间的集中设计,到安全保障措施、设备设施适老化都提出了具体的原则。
2000年,经过3年准备期的《介护保险制度》(一种由社会整体支援高龄者护理的制度)正式出台之后,则迈出了护理社会化的第1步,也为适老化改造实现“因人+因屋”制宜的落地提供了可能。
政策的完善和改进,不断推动着日本适老化设计从单一的住宅设计向环境延伸。
社区&城市: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对于老年人来说,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也会逐渐减弱。适老化设计在某种程度上是帮助他们重新建立与人、物和环境的链接。
在东京的江户川区,1976年就成立了日本第1所代际融合设施(即把托儿所和护理机构结合在一起的设施)——江东园,2018年就已有173名接受全职或兼职护理的老年人与138名学龄前儿童生活在这里。
早上,孩子们会聚集在主大厅,与老人们一起做早操。他们一起跳舞、伸展身体,互相问候,之后一起在室内和室外玩游戏、讲故事。
对于老年人来说,与孩子们相处拓宽了他们的世界,让他们感觉自己依然是社会的一部分。对于孩子们来说,接触患有痴呆症的老年人和残疾人,则教会了他们宽容和尊重。
像日本大多数长期护理设施一样,江东园也面临着护理人员和其他工作人员的问题。而他们找到的的解决方法就是雇佣老年人,这在某种程度上,再次解决了部分老龄化带来的问题。2018年,江东园里250名员工中有39人超过70岁,担任护理人员、司机和厨师。
这样提供了充足社会参与的设计,是衡量一个城市对老年人是否友好的重要指标。
2016年8月,日本经济新闻社发布了一版「老年人友好城市综合排名」,从“医疗·护理”、“生活支援·预防”、“社会参与”、“痴呆症对策”四个方面对日本790个市和东京23个区共计813个市&区开展了「护介·老龄化应对」的调查。
其中,在“社会参与”方面获得第1名的栃木县小山市,就提供了一个让老年人积极参与社会的完善机制参考,包括开展社会服务活动的老年俱乐部、与幼儿园儿童和中小学生的代际交流活动、体育大会、社团活动,还有学习老龄社会相关知识的「栃木県シルバー大学校」(栃木县银发大学)以及利用技术、能力、经验保持健康和结交朋友等为目的的「シルバー人材センター」(银发人才中心)。
东京板桥区则通过提供「可以调查本人所在位置的“痴呆症徘徊老年人探索服务”」;守护独居老人的网络;以及分发可以通过识别号码知道身份的“老年人看守钥匙扣”等,在“痴呆症对策”方面获得老人友好城市的第1名。
其实,在构建社区支持网络上,日本各地还在推广“高齢者等地域見守りネットワーク”(老年人等地区守护网络),由行政机关、社区组织、企业、志愿者等多方协作,通过日常的“声かけ”(问候)和“ゆるやかな見守り”(温和的守护)等方式,为老年人提供支持,在发现老年人的异常情况后及时联系区域综合支援中心。
这背后是2003年日本厚生劳动省提出的“区域综合护理系统”的政策,通过提供住房、医疗保健、护理、预防保健和生活支持,相当于在社区和城市里构建“没有围墙的养老院”,使人们能够继续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在更具体的设计层面,构建紧凑的社区,将老年活动中心、医院、社区照料中心、商店等设施集中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从机场、地铁站、商场到公共卫生间,系统的无障碍设计以及完备的公共交通,都在确保老年人可以到达任何他们想去的地方。
现有的研究发现改善公共巴士路线满足老年人的出行需求,有利于增加老年人的社会交往。秋田市作为亚洲第1个加入“Age Friendly”城市网络的城市,从2011年10月开始就推出“硬币巴士”项目,为65岁以上老年人提供环线公交车优惠制度,100日元就可以自由乘坐秋田市公共汽车。而公交车也在应用层面做了很多适老化细节,比如侧倾配置,停靠时自动降低高度,方便人们上下车。
波浪扶手是2001年佐世保市发明的一款设计,起因就是因为普通扶手太滑,设计师根据人上下楼梯时手的自然动作,把它做成了波浪形——上楼梯时当扶手,下楼梯时又能当拐杖撑着,对于膝关节退化的年长者或平衡感差的人很友好。这个设计后来在2006年正式被无障碍法认可,现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
暂歇设计也是经常可以在日本公共空间里见到的设置,比如车站、街道、商场等区域,它们通常以栏杆的形式出现,为使用者提供臀部或背部的支撑。
这一方面是因为日本的街道、车站、商场等公共空间通常较为狭窄,无法设置大量固定长椅。另一方面是为了提供即时休息支持,让使用者短暂停留即可恢复体力,特别是身体机能逐渐衰退的老年人。
公共空间的适老化设计背后是社会对长者日常需求的回应。当它们被设计成老年人友好时,其实所有人都会从中受益。而当这份关怀延伸到家中时,就升级成了一个“隐形帮手”。
让家成为“隐形护工”
在日本介护保险制度的推动下,日本的适老化改造不仅在居家的层面得以真正落地,甚至让老人自助乃至在家临终也变得可能。
从让老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到邻里之间的帮助,再到依靠介护保险的共助、介护保险以外的保障公助,背后是日本政府提倡的养老模式:自助、互助、共助、公助。
作为一种由社会整体支援高龄者介护的制度,介护保险制度规定所有居民从40岁起开始缴费,65岁之后享受介护保险服务。
接受“介护认定”之后,评估结果分为“需要支援”(1—2级)、“需要介护”(1—5级)不同的照护需求。之后“介护支援专门员(俗称介护经理)”,会负责为每个老人制定“介护计划”。
在适老化改造方面,介护经理需要评估适老化改造内容,根据老人的实际情况,写一份《改造理由书》,确定合适的改造方案,并负责对接施工方,协助改造的落地与报销。改造完成后,帮忙办理报销手续,基本上只需要自付10%的费用,剩下的90%由介护险承担。
从防滑地板、无障碍通道、隐形扶手、紧急呼叫系统等基于安全保障的设计,到对应不同需求的定制化和精细化方案,适老化设计不仅可以增强和弥补老人随着年龄增长弱化的能力,也可以帮助老年人提高晚年的生活质量,让家不再只是一个被动的生活空间,而是成为能够主动适应衰老、支持自主生活的伙伴。
与此同时,日本适老化改造的核心还在于通过设计减轻照护者的隐性负担。
例如,通过智能感应灯光、自动升降橱柜、移位辅助设备等技术,减少照护者弯腰、搬运等体力消耗;通过远程监测系统,让家人或护工能随时掌握老人状态,避免过度值守的疲惫。这在尊重老年人尊严的同时,也缓解了照护人力短缺的社会压力。
当环境能够主动适应人的衰退,衰老便不再是家庭或个体的孤军奋战,而成为社会共同支撑的常态。
这或许无法完全消除老龄化社会的挑战,但它也让“百岁人生”从一种生存挑战,转变为可能值得期待的生活体验。
如需进一步了解,或有任何相关疑问,欢迎大家在线咨询专业老师;也可以进入答疑中心给我留言,我会尽快与您联系为您解答。如果您对自己或孩子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点击新东方前途官网,获取更多新鲜留学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