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毕业季,关于"应届生身份"的讨论再次成为热点。这一身份长期以来关系到毕业生考公、考编、参加校园招聘等重要事项。近期,全国多地政策调整,宣布取消"应届生身份"限制,为毕业生就业带来更多可能性。
政策调整:多地放宽应届生认定标准
湖北省近期印发的文件明确,全省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的招录招聘岗位,应当向毕业当年度和离校2年内的高校毕业生放开,不再对其是否有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签订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作限制。
四川省在今年1月就发布了相关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取消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限制,调整机关公招年龄上限,支持事业单位适当放宽招聘年龄条件,鼓励企业放宽用工年龄限制。
山东、广西、贵州、湖南等地人社部门也相继发文,调整应届高校毕业生身份认定标准,明确在省内事业编等用人单位招聘中,不再对工作经历、缴纳社保等情况作限制,毕业生仍可按应届生身份报考。
应届生身份的价值
长期以来,"应届生身份"在就业市场和公务员考试中具有特殊价值,享有政策优惠和岗位倾斜。公务员考试中,许多岗位仅面向应届毕业生开放。2024年国考计划招录3.96万人,其中2.6万个岗位专门面向应届高校毕业生。
国有企业招聘对应届生的倾斜尤为明显。数据显示,2022年全国国企招录高校毕业生超过76万人,同比增长23.4%;央企招录36.8万人,同比增长23.9%。2024年,人社部宣布将延续实施国有企业招聘高校毕业生增人增资等政策,并将政策期限延长2年。
校园招聘也是应届生的重要求职渠道。许多知名企业设有专门面向应届生的校招通道,相比社会招聘,校招为应届生提供了更多机会。
在落户政策方面,许多城市为应届毕业生提供便利。例如上海对部分高校的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开放直接落户政策。
政策调整的意义
多地放宽应届生身份认定标准,为年轻人创造了更宽松的就业环境。这一变化让毕业生不必担心失去应届生身份,可以在考公考编失败后选择工作同时继续备考,也能够在职业发展初期大胆尝试,寻找真正适合自己的职业方向。
这一政策调整反映了就业市场对人才流动的包容性增强,有助于缓解毕业生的就业焦虑,为年轻人提供更多元的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