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17日,香港特区政府发布了《行政长官2025年施政报告》,其中多项教育政策调整与留学生密切相关。报告宣布,自2026/27学年起,香港资助专上院校的非本地生自费就学人数上限将从相当于本地学额的40%提升至50%。同时,资助研究院研究课程的超额收生自资学额上限也将由100%增至120%。
值得注意的是,本地学生的资助学额数量(每年15000个)将保持不变,非本地生扩招主要通过自资渠道实现。对内地学生而言,这意味着赴港留学的机会将进一步增加。
📌 政策要点梳理
• 非本地生自费就读授课型课程的比例上限提升至50%,研究院研究课程自资学额上限增至120%。
• 政府每年15000个资助学额继续保留给本地学生。
• 非本地学生(除持学生签证/进入许可者外)可报读兼读制副学位、学士学位或研究院研究课程。
• 香港与内地正积极探讨副学位学历互认,方便两地学生跨境学习和就业。
• 直资学校可试点申请上调非本地生班级及人数。
• 通过宿舍发展基金增建宿位,预计新增超过14300个学生宿位。
📊 近年非本地生录取情况
根据香港“自资专上教育委员会”数据,2024/25学年,香港八所资助院校的非本地学生人数为26643人。其中,香港大学非本地生占比30.4%,香港中文大学占比21.7%,香港科技大学占比28.5%。
新东方欧亚教育发布的《2025新马港澳录取数据报告》显示,2025申请季其学员获香港八大录取通知书的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40%,反映出香港高校招生规模正在稳步扩大。
🎓 如何把握政策机遇?
🔸 本科申请者:
-
成绩未达直录要求的学生可关注副学士课程,作为进入香港高校的桥梁。
-
成绩在一本线以上的学生可尝试港前三或其他资助院校,利用扩招政策窗口。
-
常见申请路径包括:高考+DSE双轨、高考+AST通道、副学位衔接、国际课程(如IB/A-Level)等。
🔸 硕士申请者:
-
研究院课程扩招20%,为不同学术背景的学生提供更多机会。
-
研究型硕士和博士课程名额增加,适合GPA3.0及以上学生申请。
🔸 在职人士:
-
兼读制课程限制放宽,允许非本地生报读,适合有工作经验的人士边工作边进修。
💡 建议与规划
香港高校扩招趋势已明确,2026/27学年将是政策落地的首年,建议有意向的学生尽早准备。不同背景和阶段的申请者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适合的课程和路径。如需了解更多院校、专业信息及申请策略,可通过线下渠道获取详细政策解读和个性化评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