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都的老铺「虎白」店里,玻璃柜中陈列的和果子总像被施了魔法——春有樱饼的粉云裹着红豆沙,夏有水羊羹凝着薄荷色凉意,秋有枫糖大福嵌着金箔碎,冬有牡丹饼团着雪绒糖霜。这些巴掌大的日式点心,用最温柔的方式,把四季的呼吸酿进了食物里。
和果子的历史可追溯至奈良时代。当时从中国传入的「唐果子」以酥油、蜜饯为主,是贵族宴饮的雅物;到了室町时代,禅宗「侘寂」美学渗透日常,日本人开始用本地食材重新诠释:将山白竹的嫩叶染成青碧做「樱饼」的外皮,采初开的八重樱捣泥入馅;用葛粉代替面粉,让「水羊羹」在夏季也能呈现琉璃般的通透。这种「和样化」的改造,让和果子从宫廷点心变成了全民共享的文化符号。
制作和果子是门「看天吃饭」的手艺。职人会在清晨去醍醐寺的樱树前等一缕晨露,只为让樱饼的饼皮染上最自然的粉;梅雨季的葛粉要反复捶打百次,才能滤掉多余的水汽,保持弹牙的口感;到了秋天,他们会蹲在枫树下挑最红的枫叶,用盐渍出半透明的琥珀色,给「红叶大福」染上秋意。每颗和果子的造型更有讲究:圆形的「镜饼」象征圆满,船形的「舟形饼」暗合「顺流」吉意,甚至用竹片切割出的纹路,都要模仿自然中树叶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