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加拿大本科申请中,背景提升的核心目标是向招生官展示你的学术潜力、综合素质(如领导力、责任感、创造力)以及与目标专业的匹配度。加拿大大学更看重 “真实且有深度的经历”,而非单纯堆砌活动,因此背景提升需要结合自身兴趣和目标专业规划,下面是针对不同方向的一些具体方向及建议:
一、学术类背景提升(核心优先级)
加拿大本科申请中,学术能力是基础门槛(如高中 GPA、语言成绩、标化考试等),而学术类背景提升能进一步证明你的学科潜力和学习主动性,尤其适合目标为理工科、文科、商科等学术导向专业的学生。
1. 进阶课程或学术拓展
AP/A-Level/IB 课程:尤其是针对一些中国普高的学生,建议选修一些与目标专业相关的 AP(如申请理工科选 AP 微积分、物理)、A-Level 进阶数学等,成绩优异可体现学术深度,(尤其部分大学接受 AP 成绩兑换本科的学分)。
大学先修课程 / 夏校:申请加拿大或北美高校的夏校(如多伦多大学、UBC、滑铁卢、麦克马斯特等的夏校),选择与目标专业相关的学分课程(如商科选 “微观经济学”,生物选 “分子生物学导论”),既能接触大学课程,也能获得教授推荐信(若表现优)。
2. 科研或学术项目
高中阶段科研 / 课题:结合兴趣做小型研究(如申请环境科学专业,可调研本地河流污染情况并撰写报告;申请文科可分析某部文学作品的社会意义),若能在学校科学展、区域性比赛中获奖更佳。
跟随导师做助理:联系高中老师、本地大学教授(通过邮件沟通),参与其研究项目(如整理数据、查阅文献),重点记录自己的贡献和收获(文书中可具体描述)。
二、活动类背景提升(展示综合素质)
活动经历需体现 “持续性、深度参与和个人成长”,避免 “蜻蜓点水式打卡”。招生官更关注你在活动中扮演的角色、解决的问题,以及从中获得的能力提升。
1. 学术相关活动(匹配专业方向)
学科类社团 / 俱乐部:加入或发起与目标专业相关的社团(如申请商科加入 “商业竞赛社”,申请工程加入 “机器人社团”),担任组织者(如策划校内建模比赛、组织行业讲座),体现主动性和学科热情。
专业相关实践:
- 商科:参与校内创业项目、模拟商赛(如 DECA、FBLA),或在本地小企业实习(协助整理财务数据、策划促销活动);
- 理工科:参加机器人比赛(如 VEX、FLL)、编程项目(开发小型 APP、参与开源项目);
- 文科:担任校报编辑、组织辩论赛(如 NSDA)、参与社区文化调研;
- 艺术设计:运营个人作品集账号(如 Behance、Instagram),承接小型设计订单(如学校活动海报)。
2. 非学术类活动(体现软实力)
领导力与责任感:担任班长、学生会主席、社团负责人等,重点描述 “通过你的行动解决了什么问题”(如 “协调社团成员意见,成功举办 3 场校园讲座,参与人数超 200 人”)。
志愿服务(Volunteer):选择长期参与的志愿服务(如每周去养老院陪伴老人、持续为社区图书馆整理书籍),或结合专业的公益项目(如学环境科学参与 “社区垃圾分类宣传”,学教育参与 “乡村支教”),体现社会责任感。
个人兴趣类活动(突出独特性):如果有长期坚持的兴趣(如 10 年钢琴、省队运动员、原创小说连载),即使与专业无关,也能体现专注力和毅力(招生官喜欢 “有故事的学生”)。
三、竞赛类背景提升(针对性加分)
竞赛能直观证明你的学科能力和抗压能力,但需选择与目标专业强相关、认可度高的赛事,避免盲目参加 “低含金量竞赛”。
1. 理工科竞赛(适合申请数学、物理、计算机等)
国际类:滑铁卢三大竞赛(欧几里得竞赛、CCC计算机竞赛、牛顿物理竞赛)、AMC(美国数学竞赛,10/12 级)、Physics Bowl(物理碗)、USACO(美国信息学奥赛);
2. 文科 / 商科竞赛(适合申请文学、历史、商科等)
文科:NECPS(全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国际基因工程机器大赛(iGEM,偏文科的 “社会调研” 赛道)、模拟联合国(MUN,重点是演讲和议题分析);
商科:DECA(国际商业挑战赛)、FBLA(未来商业峰会)、SIC(中学生投资挑战)。
3. 创意类竞赛(适合申请艺术、设计、传媒等)
国际高中生艺术设计大赛、纽约时报学生评论竞赛(写作类)、全国青少年动漫大赛等,获奖作品可作为作品集补充。
四、文书与推荐信(背景 “落地” 的关键)
背景提升的所有经历,最终需要通过文书(Personal Statement / 补充文书) 和推荐信呈现,这是 “让经历有意义” 的核心环节。
1. 文书:突出 “经历→成长→匹配专业” 的逻辑
避免罗列活动,而是选择 1-2 个最有深度的经历(如 “在机器人社团解决某个技术问题”“在夏校完成的一个科研项目”),详细描述:你遇到了什么挑战?如何解决?从中获得了哪些能力(如团队协作、批判性思维)?为什么这些能力让你适合目标专业?
举例:若申请计算机专业,可写 “在 USACO 比赛中,因算法漏洞卡关 3 天,通过查阅论文、请教学长优化代码,最终晋级,这让我意识到‘解决问题需要耐心和主动学习’—— 而这正是我想在大学深入学习计算机的原因”。
2. 推荐信:选择 “了解你” 的推荐人
优先找能具体描述你能力的老师(如带过你科研项目的导师、社团指导老师),而非 “头衔高但不熟悉你的人”。
提前和推荐人沟通你的经历(如 “在您的物理课上,我做的电路实验改进方案被采纳”),让推荐信有细节(如 “该生在项目中主动承担最难的数据分析部分,逻辑清晰”)。
五、特殊专业的背景提升(针对性准备)
部分专业有明确的 “附加要求”,背景提升需精准匹配:
专业类型 |
核心提升方向 |
艺术 / 设计类 |
准备作品集(如绘画、摄影、动画、作品集需体现创意和风格,建议包含 1-2 个完整项目的创作过程);参加艺术展、线上作品集平台(如 ArtStation)展示。 |
音乐类 |
录制演奏 / 演唱视频(需专业设备);参加音乐节、考级(如英皇考级)、公开演出经历。 |
医学相关(预) |
积累医疗相关志愿服务(如医院导诊、健康科普活动);参与生物 / 化学科研项目。 |
工程类 |
工程类竞赛(如 VEX 机器人、全国大学生工程训练综合能力竞赛);动手项目(如自制小发明)。 |
总结:背景提升的核心原则
“匹配” 优先:所有经历围绕目标专业展开(如申请商科别花大量时间在物理竞赛上);
“深度”>“数量”:1 个持续 1 年的社团负责人经历,比 5 个只参加 1 次的活动更有价值;
“真实” 为基:不虚构经历(招生官能通过文书细节判断真实性),重点体现 “你的思考和成长”。
提前 1-2 年规划(如高一确定方向,高二深耕经历,高三准备文书),背景提升会更有条理,也能真正为申请加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