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预科课程聚焦整体经济活动的运行规律与调控逻辑,通过五大知识模块建立对国家产出、就业、通胀等核心变量的分析框架。其目标在于理解经济波动的形成机制与政策干预的传导路径。
模块一:基础概念与度量体系
课程从宏观经济的基本观测对象展开:
国内生产总值(GDP)的三种核算法则:生产法(部门附加值加总)、支出法(消费+投资+净出口)、收入法(工资+利润+租金);
失业率统计分类:摩擦性失业(职业过渡期)、结构性失业(技能错配)、周期性失业(经济衰退);
通货膨胀度量:CPI(消费者篮子价格变动)、PPI(生产者原料成本变动)、GDP平减指数(整体价格水平);
经济周期四阶段识别:扩张、峰值、衰退、谷底的长短期波动特征。
模块二:国民收入决定理论
短期收入-支出模型解析需求端驱动力:
消费函数的边际倾向规律:居民将新增收入中特定比例用于消费(MPC=ΔC/ΔY);
投资波动乘数效应:初始投资增加引发连锁消费扩张,总需求增量数倍于初始投入;
均衡条件:当计划总支出(C+I+G+NX)等于实际产出时,经济达短期稳态。
长期增长模型聚焦供给端动能:
索洛模型揭示储蓄率、人口增长、技术进步对稳态人均产出的影响路径;
全要素生产率(TFP)测度技术创新的贡献率,解释跨国增长差异。
模块三:货币与金融市场机制
货币功能与供给机制:
基础货币(现金+准备金)通过商业银行信贷派生扩大为M2总量;
中央银行三大政策工具:公开市场操作(买卖国债)、贴现率调整、准备金率调控。
利率形成理论:
流动性偏好理论:利率平衡货币供求,低利率时投机性货币需求上升;
可贷资金模型:利率调节储蓄供给与投资需求的均衡。
金融机构职能:
商业银行的期限转换(短期负债支持长期贷款);
中央银行的最后贷款人职责与金融稳定维护。
模块四:经济波动与政策干预
总需求冲击分析:
正向冲击:出口扩张提升净出口(AD曲线右移);
负向冲击:房价下跌削弱消费信心(AD曲线左移)。
总供给冲击传导:
成本推动通胀:石油涨价推高生产成本(AS曲线左移);
技术突破:生产效率跃升扩大产出(AS曲线右移)。
政策传导机制:
财政政策:增加基建投资创造有效需求,通过乘数效应扩大GDP;
货币政策:降息降低融资成本,刺激企业投资与居民信贷消费。
模块五:开放经济与国际传导
汇率制度差异:
浮动汇率下资本流动主导币值变动;
固定汇率需外汇储备干预维稳。
国际收支结构:
经常账户(商品贸易+服务收支);
资本账户(跨境投资+债务变动)。
政策溢出效应:
量化宽松引发资本外流冲击新兴市场;
贸易逆差国货币政策受汇率约束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