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观经济学预科课程致力于系统阐释个体经济决策与市场运行机制,通过结构化知识框架培养资源优化配置的思维模式。其教学内容聚焦五大核心领域,强调理论工具与现实问题的衔接性。
领域一:基础概念体系
课程从经济学基本命题展开:
资源稀缺性阐释有限资源与无限需求的根本矛盾;
机会成本揭示决策的隐性代价,如选择高等教育需考量时间投入与潜在工作经验;
边际分析解析增量变动的逻辑影响,例如连续消费同种商品带来的满足感变化规律。
领域二:市场运行机制
需求理论量化消费者行为:
需求曲线形态反映价格与购买量的负向关联;
需求弹性系数区分商品性质(必需品弹性较低,奢侈品弹性较高);
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共同解释价格波动下的行为调整。
供给理论解码生产者逻辑:
短期生产函数呈现要素投入与产出的非线性关系;
企业产量决策需满足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的平衡条件。
市场均衡模型通过数学推演求解:给定需求函数Qd=120-4P与供给函数Qs=20+2P,可得出价格P=16、数量Q=56的稳定状态。政府价格干预可能引发供需失衡。
领域三:市场主体决策
消费者选择理论依托图形工具:
无差异曲线刻画主观偏好组合;
预算约束线框定购买能力边界;
效用优化发生在无差异曲线与预算线相切处。
生产者决策体系关注效率路径:
等产量线展示生产要素的替代可能性;
规模报酬规律描述投入扩张与产出变化的数量关系。
领域四:市场结构分类
课程对比四类市场模型特征:
完全竞争市场
企业作为价格接受者存在;
长期均衡呈现价格等于平均成本的状态。
垄断市场
单一供给者主导市场;
存在由产量限制导致的社会福利损失。
垄断竞争市场
产品差异化形成有限定价权;
市场进出相对自由。
寡头垄断市场
企业决策存在相互依存性;
博弈策略影响市场稳定性。
领域五:政策干预逻辑
针对市场失灵现象的政策设计原理:
外部性治理通过税收/补贴使私人成本趋近社会成本;
公共物品供给解决非排他性导致的供给不足;
信息规制缓解逆向选择问题(如强制信息披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