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博士被当场撕签、航院硕士集体劝返:2025美国STEM专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大清洗?!-新东方前途出国

0592-5890880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赵晓彤>日志>AI博士被当场撕签、航院硕士集体劝返:2025美国STEM专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大清洗?!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赵晓彤

赵晓彤

美国中期留学规划师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厦门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赵晓彤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AI博士被当场撕签、航院硕士集体劝返:2025美国STEM专业正在经历一场静默大清洗?!

    • 研究生
    • 留学新闻
    2025-07-20
    一、签证大厅的寒流:
    从“check”到“撕签”只差一杯咖啡的时间。5月27日上午10:15,北京安家楼路,F-1面签窗口。
    “人工智能哪个方向?”
    “多模态大模型。”
    VO(签证官)敲了30秒键盘,递出一张214(b)拒签条,全程不到90秒。下午2:30,同大厅,北航材料硕士被要求补交导师CV与研究计划,窗口直接关闭。三天后,这批学生统一收到邮件:SEVIS状态被标为“terminated”,即日生效。
    这不是传闻,而是5月以来在社交媒体刷屏的“STEM静默清洗”实录。美国国务院与国土安全部已把“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信息、航空航天、核物理”列入“优先审查清单”,中国籍研究生被重点点名。
     
    二、被“狙击”的不只是专业,还有“出身”
    1. 学校出身
      清华、北航、国防科大、中科院系统、“国防七子”——只要学校名字出现在美国国防部的“涉军名单”,签证系统就自动弹出黄色预警。
    2. 项目出身
      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飞机专项”“核高基”等课题,即便只是本科阶段挂名,也被视为“潜在技术转移风险”。
    3. 身份出身
      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拿过国家奖学金,这些原本在简历上闪光的标签,如今却可能成为触发“背景调查”的关键词。

     

    三、签证数据过山车:STEM拒签率比普通专业高10个百分点
    睿搏国际教育统计,2025年Q1中国学生F-1整体过签率61.2%,而STEM方向仅51.4%。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拒签率63%
    • 半导体/芯片:拒签率59%
    • 航空航天:拒签率57%
    • 量子计算:拒签率65%
    作为对比,金融、教育、公共卫生等非敏感方向拒签率维持在35%—40%。
     
    四、“模糊红线”才是杀伤力最大的武器
    美国官方从未公布完整的“敏感专业清单”,只给了一个“关键技术”的笼统定义。结果导致:
    • 同校同专业,研究方向写“自然语言处理”秒过,写“多模态大模型”秒拒;
    • 课程代码同为14.1001,教授换了一个“量子”关键词就被check 60天;
    • 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出现“satellite”一词,被要求补交导师安全声明。
    这种不确定性,让学校和中介都不敢给出100%承诺。
     
    五、高校自救:从“wait & see”到“多线作战”
    1. 哈佛、MIT、斯坦福已向联邦法院起诉国土安全部,要求撤销“无标准”审查;
    2. 普渡、CMU、佐治亚理工悄悄在官网增设“非敏感方向”track,把芯片设计改成“低功耗EDA工具”、把无人机改成“民用航空电子”;
    3. 大批高校把2025 Fall网申DDL从12月15日延后到2月1日,给学生留出“多国联申”窗口。

     

    六、学生自救路线图:Plan A到Plan D
    Plan A:材料“去敏化”
    • 个人陈述里把“quantum sensing”改写成“precision measurement”;
    • 推荐信由美方合作导师主笔,强调“基础科研、公开数据、无军事用途”;
    • 简历删除“国防科技奖学金”“863项目”等字样。
    Plan B:提前“行政审查”
    面签前主动提交导师CV、实验设备清单、课程大纲,让签证官在窗口外先“审累”。
    Plan C:多国联申
    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
    • 英国2025新增“高潜力个人签证”,STEM博士毕业无条件留英3年;
    • 新加坡国立大学“AI方向”,一年制硕士+两年工作签;
    • 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全球百强STEM本科直接给2年工签。
    Plan D:Day-1 CPT曲线留美
    若已在美国境内,可转学到提供Day-1 CPT的项目,用CPT继续工作,同时等待政策松动。
     
    七、24个月OPT延期:硬币的另一面
    好消息是,STEM专业仍独享36个月OPT;坏消息是,OPT期间的雇主信息、项目内容随时可能被抽查。2025年3月的新规要求:
    • 雇主必须在E-Verify系统注册;
    • 工作内容必须与I-20专业描述“逐字匹配”;
    • 每6个月向学校DSO提交工作报告。
    一旦被发现“挂名OPT”或“工作内容与专业不符”,立即失去延期资格并进入遣返程序。
     
    八、真正的风险:学术断层与人才逆流
    美国科学界已开始拉响警报。弗吉尼亚大学数学家小野肯的实验室,50%是中国博士生,“如果政策持续,我的团队可能直接被摧毁”。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实验室抛出“反向全球化”橄榄枝:清华叉院、上海AI Lab、鹏城实验室开出“博士后年薪60万+住房补贴”抢人。
    历史正在重演:1980年代美国收紧伊朗留学生签证,导致大批人才回流德黑兰,今天这一幕轮到太平洋两岸。
     
    九、写给2026 Fall申请者:三条铁律
    1. 选专业前先查CIP代码:避开15.1001(AI)、14.2701(量子),改选15.0617(复合材料)、03.0104(环境科学);
    2. 把社交媒体调成“半年可见”,删除“Free Palestine”“打倒美帝”等任何激进言论,签证官真的会翻到2014年的微博;
    3. 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多国联申”,别再把所有鸡蛋放在美签一个篮子里。
    4.  
    十、结语:当技术被贴上国别标签
    STEM无国界,但STEM学生有国籍。
    当“量子纠缠”被翻译成“quantum sensing”才能通过签证,当“无人机”必须改叫“民用飞行器”才能留在实验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学术自由正在让位于地缘政治。
    下一个被狙击的专业会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确定的是,2025年这场针对STEM专业的静默清洗,已经改写了全球科研人才的流向。
    一、签证大厅的寒流:
    从“check”到“撕签”只差一杯咖啡的时间。5月27日上午10:15,北京安家楼路,F-1面签窗口。
    “人工智能哪个方向?”
    “多模态大模型。”
    VO(签证官)敲了30秒键盘,递出一张214(b)拒签条,全程不到90秒。下午2:30,同大厅,北航材料硕士被要求补交导师CV与研究计划,窗口直接关闭。三天后,这批学生统一收到邮件:SEVIS状态被标为“terminated”,即日生效。
    这不是传闻,而是5月以来在社交媒体刷屏的“STEM静默清洗”实录。美国国务院与国土安全部已把“人工智能、半导体、量子信息、航空航天、核物理”列入“优先审查清单”,中国籍研究生被重点点名。
     
    二、被“狙击”的不只是专业,还有“出身”
    1. 学校出身
      清华、北航、国防科大、中科院系统、“国防七子”——只要学校名字出现在美国国防部的“涉军名单”,签证系统就自动弹出黄色预警。
    2. 项目出身
      参与过“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大飞机专项”“核高基”等课题,即便只是本科阶段挂名,也被视为“潜在技术转移风险”。
    3. 身份出身
      中共党员、担任过学生会主席、拿过国家奖学金,这些原本在简历上闪光的标签,如今却可能成为触发“背景调查”的关键词。

     

    三、签证数据过山车:STEM拒签率比普通专业高10个百分点
    睿搏国际教育统计,2025年Q1中国学生F-1整体过签率61.2%,而STEM方向仅51.4%。
    • 人工智能/机器学习:拒签率63%
    • 半导体/芯片:拒签率59%
    • 航空航天:拒签率57%
    • 量子计算:拒签率65%
    作为对比,金融、教育、公共卫生等非敏感方向拒签率维持在35%—40%。
     
    四、“模糊红线”才是杀伤力最大的武器
    美国官方从未公布完整的“敏感专业清单”,只给了一个“关键技术”的笼统定义。结果导致:
    • 同校同专业,研究方向写“自然语言处理”秒过,写“多模态大模型”秒拒;
    • 课程代码同为14.1001,教授换了一个“量子”关键词就被check 60天;
    • 一篇本科毕业论文出现“satellite”一词,被要求补交导师安全声明。
    这种不确定性,让学校和中介都不敢给出100%承诺。
     
    五、高校自救:从“wait & see”到“多线作战”
    1. 哈佛、MIT、斯坦福已向联邦法院起诉国土安全部,要求撤销“无标准”审查;
    2. 普渡、CMU、佐治亚理工悄悄在官网增设“非敏感方向”track,把芯片设计改成“低功耗EDA工具”、把无人机改成“民用航空电子”;
    3. 大批高校把2025 Fall网申DDL从12月15日延后到2月1日,给学生留出“多国联申”窗口。

     

    六、学生自救路线图:Plan A到Plan D
    Plan A:材料“去敏化”
    • 个人陈述里把“quantum sensing”改写成“precision measurement”;
    • 推荐信由美方合作导师主笔,强调“基础科研、公开数据、无军事用途”;
    • 简历删除“国防科技奖学金”“863项目”等字样。
    Plan B:提前“行政审查”
    面签前主动提交导师CV、实验设备清单、课程大纲,让签证官在窗口外先“审累”。
    Plan C:多国联申
    英国、新加坡、中国香港、加拿大:
    • 英国2025新增“高潜力个人签证”,STEM博士毕业无条件留英3年;
    • 新加坡国立大学“AI方向”,一年制硕士+两年工作签;
    • 香港“高端人才通行证”,全球百强STEM本科直接给2年工签。
    Plan D:Day-1 CPT曲线留美
    若已在美国境内,可转学到提供Day-1 CPT的项目,用CPT继续工作,同时等待政策松动。
     
    七、24个月OPT延期:硬币的另一面
    好消息是,STEM专业仍独享36个月OPT;坏消息是,OPT期间的雇主信息、项目内容随时可能被抽查。2025年3月的新规要求:
    • 雇主必须在E-Verify系统注册;
    • 工作内容必须与I-20专业描述“逐字匹配”;
    • 每6个月向学校DSO提交工作报告。
    一旦被发现“挂名OPT”或“工作内容与专业不符”,立即失去延期资格并进入遣返程序。
     
    八、真正的风险:学术断层与人才逆流
    美国科学界已开始拉响警报。弗吉尼亚大学数学家小野肯的实验室,50%是中国博士生,“如果政策持续,我的团队可能直接被摧毁”。
    与此同时,中国国内实验室抛出“反向全球化”橄榄枝:清华叉院、上海AI Lab、鹏城实验室开出“博士后年薪60万+住房补贴”抢人。
    历史正在重演:1980年代美国收紧伊朗留学生签证,导致大批人才回流德黑兰,今天这一幕轮到太平洋两岸。
     
    九、写给2026 Fall申请者:三条铁律
    1. 选专业前先查CIP代码:避开15.1001(AI)、14.2701(量子),改选15.0617(复合材料)、03.0104(环境科学);
    2. 把社交媒体调成“半年可见”,删除“Free Palestine”“打倒美帝”等任何激进言论,签证官真的会翻到2014年的微博;
    3. 至少提前12个月准备“多国联申”,别再把所有鸡蛋放在美签一个篮子里。
    4.  
    十、结语:当技术被贴上国别标签
    STEM无国界,但STEM学生有国籍。
    当“量子纠缠”被翻译成“quantum sensing”才能通过签证,当“无人机”必须改叫“民用飞行器”才能留在实验室,我们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学术自由正在让位于地缘政治。
    下一个被狙击的专业会是什么?没有人知道。确定的是,2025年这场针对STEM专业的静默清洗,已经改写了全球科研人才的流向。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赵晓彤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赵晓彤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https://liuxue.xdf.cn/blog/blog_7641047.shtml?from=copy_web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