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只听过本科、硕士,却鲜少留意“副学士”这三个字。在香港,它是衔接中学与大学之间的一条“隐形跑道”,也是不少本地和内地学生逆袭名校的跳板。
副学士(Associate Degree)诞生于2000年,港府为回应“普及高中后教育”而设,学制两年,由大学附属学院或自资院校开办。课程分文理商社四大类,学分可衔接本地或海外大学三年级,相当于“半个学士”。与内地专科不同,副学士更像通识+专业基础:一半课程是英语、数学等通用能力,一半为专业入门,例如媒体写作、商业统计、心理学导论。小班教学、密集辅导是它的特色,师生比可达1:20,远高于本科大讲堂。
申请门槛并不高:高考成绩二本线以上、英语单科90/150或雅思5.5即可。学费约6万港币/年,仅为本科的一半。然而,真正决定能否成功“升大三”的是两年后的GPA(平均绩点)。以港大、中大为例,热门专业要求3.5/4.0以上,录取率约三成。于是,图书馆凌晨两点的灯光、导师办公室的反复改稿,成了副学士生的集体记忆。有人笑称:读副学士就像把高三再读两遍,但这一次,目标更明确。
副学士的另一重价值是“试错”。18岁未必知道自己要什么,两年通识+专业体验后,再决定是否继续原专业、转换赛道,或直接就业。香港教育局数据显示,2023年副学士毕业生中,34%升读八大资助学位,21%衔接海外top-up degree,其余投身航空、酒店、社工等技能型岗位,平均起薪1.5万港币,仍高于普通文凭。
当然,副学士也常被贴上“次等学位”的标签。但越来越多雇主发现:这批学生经历过“二次筛选”,抗压与自学能力反而更强。就像一位从理大副学士升到港大经济系的女生所说:“别人看到的是两年,我看到的是一次重新起跑的机会。”
如果你成绩中等、英语尚可,却怀揣名校梦,不妨把副学士当作一条曲线救国的路线。在香港,教育从来不只有一条直线,有时先蹲下,才能跳得更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