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高校毕业生就业数据报告》:
在当今快速变化的就业市场中,高校毕业生作为人才供给的重要力量,其就业状况备受关注。随着新技术、新业态的不断涌现,就业市场对毕业生的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本报告来自内部信息,从多个维度分析了当前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现状、择业意向、就业机会等。
首先,供给侧增量:
2024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180万人,同比增加20多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未来规模仍将持续扩大,2025预计达1225万。
其次,企业人才评价维度越来越多。
调研结果显示,在选拔毕业生时,企业考察评价毕业生的因素较多:
1. 首要因素:毕业生相关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
2. 毕业生专业与岗位直接相关性
3. 毕业生的未来潜力和可塑性
用人单位招聘要求越来越多,标准越来越高,学历高消费现象严重,硕士和博士人才需求占比增长。
第三,求职目标明确性下降: 相较于2023届毕业生,没有明确求职目标或者迷茫的毕业生占比略有上升,从34%上升为36%。
但是同时,毕业生求职态度更加主动: 2024届毕业生求职态度积极,认同“先就业再择业”的毕业生占比75%左右。
粤港澳大湾区就业情况:
深圳、广州、香港仍是大湾区经济的“三驾马车” , GDP总量占大湾区的一半以上。珠海、澳门人口规模较小,但人均GDP较高,反映了它们高质量的发展水平。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已超过许多发达国家,成为全球第四大湾区经济体。 从2013年到2023年,粤港澳大湾区GDP总量从约1.3万亿美元增长至超过2万亿美元。
从产业布局来看,特别是战略新兴产业,比如互联网、电子通信、制药医疗等,但这些领域的人才供给却有点跟不上需求。比如机械制造、半导体等行业,虽然需求旺盛,但高质量人才却相对不足,引才压力有点大。
从薪酬水平来看,大湾区的薪酬水平在城市群中是领先的,平均年薪达到21万,香港更是高达55万。深圳和广州也不甘示弱,平均年薪分别有25万和22万。而且,大湾区的薪酬与人才的工作年限呈正相关,工作越久,收入越高。
从人才结构来看,大湾区的人才占比偏年轻,主要集中在25岁到35岁之间,工作经验3-8年的居多。而且,女性职场人的比例也在逐年提升,从35%提高到了39%,女性力量在这里越来越重要。特别是留学生、海外人才主要集中在深圳和广州,占比接近75%。这些人才大多从事金融和互联网行业,而且他们毕业的院校多为欧洲的知名大学,专业以工商管理和金融学为主。人才流动也很频繁,尤其是广深之间,以及与周边城市之间。这种流动不仅促进了人才的交流,也为大湾区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活力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