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有位家长感叹:一到国际体系,突然有很多出色的娃冒出来,个个都神仙一样,做着大人的事,甚至好些大人都做不了。
他这个话的含义很微妙:首先指的是一些孩子活动看起来非常高大上,比如科研题目、社会活动等,不像个高中生做的。
其次还带有一丝体制内家长的惊讶:不是说学渣才留学吗,为什么到了国际体系,突然个个变出色了?
说实话,我转轨后也有过类似的惊讶,就是你会发现出色的娃特别多,比在体制内多很多。这与人们对体制外的“直觉”相反。
时间长了,我才琢磨出其中的奥秘。
这个“奥秘”,最重要的一点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展示自我,包括爱好、特长、才华、梦想等等,而不是仅仅被分数定义。当每个人展示出自己最出色的一面,出色的人自然就多起来了。
在体制外,“好棒,好出色”,是我们夸赞孩子的常用词。这绝非吹捧或者虚伪、客套话,而是情境使然,真心点赞。娃们好像个个都厉害,都有他闪亮的点,难分高下。体制内那种高低分明的排序,突然不见了。
而在体制内,这词就不常用。分数高排名高就是出色,分数低了你也找不到夸奖的点。家长们谈论孩子一律围绕考了多少分,第几名,竞赛几等奖,考得差相当于失败,都不好意思谈论。
体制外的特点,展开说说:
1.不按单一标准排序。
GPA(所有课程的平均绩点,相当于体制内的全部)虽然重要,但也只是一方面。还有SAT/ACT,竞赛,爱好,课外活动,科研,志愿者等多方面来考察一个人。
A数学不好,但他写作好啊,以后当作家,完全OK;B写作不好,但他擅长动手,妥妥未来工程师;C数学写作都不好,但他音乐天赋高行不行?D学科不强艺术体育也不好,但他天生领导力强……
社会本来就需要各种各样的人,上天赋予人的才能也是分散开来的,你分到这个,我分到那个,没有哪个人集所有才华于一身。不同行业,不同赛道,哪个领域都有自己的杰出人物,所谓360行,行行出状元。
只不过,体制内高中阶段不区分360行,只有一个分数标准。到大学才细分学科。而在国际体系里,这个360行的区分前移到了高中。作为统一标准的GPA,一是重要性降低,二是得高分的难度也降低。所以不同类型的娃,各有各的赛道,差距瞬间缩小了。
这也是为什么,高考体系里的出色学生转轨之后反而有可能吃亏。即使分数仍然拔尖,也需要其他方面的加持,才能继续保持top位置。如果只有分数,就不那么亮眼了。
2.课程门槛低
前面说到得高分的难度降低,是和体制内对比而言。
数理化课程两边都开,可以对比一下。无论AP还是IB,所学内容比高考要宽泛,有些是大学一年级内容,但难度不如高考,高考对深度和细节要求高。
在分数上,以AP考试为例,做对70%就能得5分(满分),容错率高;高考就不用说了,一分一操场,容错率低。
容错率高,A或满分的标准低,那就会有更多人达到这个门槛。在体制内拼尽全力拿个90分,挤进一梯队;体制内可能花60%的精力就能拿到A,留出40%的精力去做其他事。
刚转轨的家长常常对“要拿全A”感到紧张,“都考90不是很难么?”其实不必,因为这个90的难度降低了,或者说一个班内能拿A的比例提高了。比例是每个学校灵活掌握的,不像高考是和全省全市比拼。
3.外力加持的问题
回到本文开头家长的疑惑,很多高大上的活动,真的是孩子自己做的吗?一到国际体系都这么厉害了吗?
必须承认:这里面有真的,也有假的,也有半真半假的。
无论是需要大学实验室才能产出的科研成果,还是联合国发表演讲保护弱势群体,这类活动没有外力加持,单靠一个中学生很难完成:他怎么联系到实验室?怎么对接到联合国?英才计划算是我知道的公开选拔、国家支持的科研路线、不靠家庭有可能自己完成的。国外高中生有一些自己联系到大学,暑假过去做科研。国内一般还是靠家庭资源了。
但话说回来,就算自家有这些资源,孩子本身没这个才能,也还是不行。必须他自己有能力有动力去执行,才能产出可观的成果。
所以,这是个灰色地带,很多东西无法清晰划分。我的看法是,一些有才华的孩子毕竟从这个体系里获得了施展才华的机会,从而让自己更出色。
我自认是特别重视人本身,而不重视分数的。
但对体制内的孩子,没有机会去发现“人”自身。除了身边熟悉的,对大部分孩子,我们只有机会看到分数,而没有机会去了解他更多。
如果有机会听他说说话,表达她的爱好、梦想、对社会的看法,马上就会看到一个孩子的个性,看到他的不同,看到潜力、志向、内心的激情和力量等等。也就是说,给他一个个人陈述和展示的机会,他就会让你看到不一样。他不再等同于一个分数和排名,而变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人。
我想,这大概就是美本申请中个人陈述的意义吧(主文书和小文书)。从这个角度理解美本,它还是个好的录取制度,和教育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