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快,25F的学生们就要陆陆续续离境了。
再过不久,他们会出现在伦敦、曼彻斯特、爱丁堡、格拉斯哥的地铁站里,提着行李箱,拖着困意,怀里抱着还没倒完的时差。
坐在UCL的lecture hall,走进IC的实验室,挤在曼大的图书馆,打卡KCL的校门口……
然后可能偶尔,在朋友圈里吐槽一句:“英国这破天气,今天又下雨了。”
而我,还留在办公室,继续守着下一届文书季的风暴。
从夏天到夏天,和他们一起熬过的那些夜
每一届学生,都有独属于他们的“群像感”。
25F的关键词,大概就是:
“不确定、反复横跳、但最后都硬刚到底。”
还记得去年的那个夏天,文书开头写了改,改了又删,删了又重写;
有的人在“选专业”这件事上每天摇摆:
前天还坚定地说要做工程师,
昨天又说自己适合做老师,
今天突然问我:“老师,你觉得我学市场营销怎么样?”
凌晨十二点,文档共享区还在亮着灯。
Offer season 那几个月,大家刷新邮箱刷到神经质。
等结果的日子,朋友圈不是在发“请学校开门”,就是在研究“这封邮件是不是拒信的格式”。
收获的,不只是Offer,还有一种“我可以的”感觉
但说到底,这一季的他们,真的很了不起。
有人从一开始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到后来能自信地聊项目、谈实习、讲经历。
有人从对未来完全没有概念,到最后能用一篇PS,把自己的故事讲得有头有尾,有情绪、有温度。
我永远记得那些瞬间:
深夜文书调整,隔着屏幕互相打气
成绩单晚了、推荐信卡住、DDL前一小时上传材料,和时间赛跑的紧张感
UCL offer刷屏群聊,大家疯狂点赞
收到IC面试邀请的兴奋
被曼大、爱丁堡、KCL录取时,那句带着笑意又夹杂不可置信的:“老师!我真的可以的!!!”
临别前的感慨:再见了,各位留学版“后浪”
现在,你们终于要踏上真正的旅程了。
下一次听到你们的消息,大概是:
谁在英国超市迷路了,
谁 次交paper熬夜到早上,
谁在宿舍做了一锅巨难吃的泡面,
谁在异国街头狂奔赶公交……
当然,我更期待听到这些:
你们 次用英语在课堂上发表小组意见的紧张;
次被导师表扬的开心;
次真正觉得,自己好像正在“改变世界”了。
最后,送一句话
愿你们去见更大的世界,
愿生活的每一场暴雨,
都能变成以后讲故事时的谈资。
25F,江湖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