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招生季防骗指南:擦亮双眼,守护升学之路-新东方前途出国

0577-88809555
您的位置: 首页>顾问中心>林蓓蓓>日志>高考招生季防骗指南:擦亮双眼,守护升学之路

欢迎向我提问

*顾问预计24小时内解答,并通过短信方式通知您

林蓓蓓

林蓓蓓

美国部主管

    获取验证码
    向TA提问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温州 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继续向林蓓蓓提问 >
    预览结束
    填写信息下载完整版手册
    获取验证码
    一键解锁留学手册
    在线咨询
    免费评估
    留学评估助力院校申请
    立即评估
    定制方案
    费用计算
    留学费用计算器
    电话咨询
    预约回电

    顾问将于15分钟内回电

    获取验证码
    立即预约
    咨询热线

    小语种欧亚留学
    400-650-0116

    导航

    高考招生季防骗指南:擦亮双眼,守护升学之路

    • 本科
    • 留学新闻
    2025-06-28

    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大幕即将拉开,这本应是无数考生迈向人生新阶段的喜悦时刻,然而,每年此时,总有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为了一己私利,在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关键环节,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与焦虑,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氛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相关信息,切勿心存侥幸、轻信不实信息,谨防落入诈骗陷阱。

    认准官方渠道,识破山寨信息骗局

    现象剖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纷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涉考涉招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诸多问题。更有甚者,通过修改域名的个别字母(如将“edu.cn”篡改为“edn.cn”)、复制官方页面布局样式等手段,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或者注册“阳光志愿XX”“阳光高考XX”等近似名称的APP,编造并散布虚假信息,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付费服务,严重扰乱了考试招生秩序。

    官方举措与提醒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2025高考护航行动”,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标识,方便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正规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此外,考生和家长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搜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核实本年度具有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情况。在此提醒大家,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一定要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理性报考不迷信,拒绝高价辅导诱惑

    现象揭秘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为了吸引流量,制造各类噱头,贩卖志愿填报焦虑。他们包装打造所谓的“砖 家”“ming 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真相与提醒

    实际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既定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进行“辅导”。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等信息,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2025年志愿填报期间,“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及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均提供了免费的志愿填报参考服务,发布志愿填报参考资料。考生可通过官方网站查询所需参考信息,也可通过拨打当地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的咨询电话或线上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认准官方渠道,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志愿。

    了解正规录取流程,远离特殊渠道陷阱

    现象警示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办”,甚至通过伪造文件、假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手段,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利用“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说法实施诈骗。比如2023年5月,赵某因考试成绩比某大学的分数线低0.5分,未被该校录取。经曹某介绍,赵某认识了被告人彭某,彭某表示可以帮其办理该学校的入学指标,并承诺办不了入学就退还所有费用。2023年5月至7月,彭某通过编造各种请客送礼、购买入学指标等谎言,先后从赵某处骗得40600元。

    政策解读与提醒

    教育部“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中明确要求,“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认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虚假招生宣传

    现象透视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此外,部分由中介公司、社会人员运营的招生账号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常常以“免试入学”“免学费”“包分配”等噱头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就业前景、升学率,误导考生和家长。

    真相与提醒

    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均须通过高考招录。上述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并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要认真辨别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修方式。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需综合参考官方志愿填报信息服务以及高校官方信息,结合个人志向及兴趣等因素综合考量,切勿轻信“噱头”宣传,避免盲目择校。

    做好个人信息防护,防范志愿篡改风险

    现象警示

    考生高考志愿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恶意篡改将受到法律制裁。2024年8月,山东某县派出所接到张某报警,称其高考录取通知书上的高校与填报志愿不符。经查,系同班同学李某因矛盾,用微信冒充老师获取其高考报名账号、密码等信息,篡改志愿致其未被报考高校录取。最终,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法律提醒

    篡改高考志愿本质上是对考生受教育权的侵犯。从司法实践来看,该行为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切勿认为“无知者无畏”,切勿认为事发后能以“恶作剧”等理由搪塞,违法者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和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高考招生录取是关乎考生未来的重要环节,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理性报考,共同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升学机会。

    详情请咨询客服小助手,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大幕即将拉开,这本应是无数考生迈向人生新阶段的喜悦时刻,然而,每年此时,总有一些不法机构和个人,为了一己私利,在志愿填报、招生录取等关键环节,利用考生和家长的急切与焦虑,散布虚假信息、制造恐慌氛围,严重扰乱了正常的考试招生秩序。为此,教育部联合相关部门,郑重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务必通过官方渠道查询、咨询相关信息,切勿心存侥幸、轻信不实信息,谨防落入诈骗陷阱。

    认准官方渠道,识破山寨信息骗局

    现象剖析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纷纷通过网络平台发布涉考涉招信息。但这些信息鱼龙混杂,存在政策解读不准确、信息提供不真实等诸多问题。更有甚者,通过修改域名的个别字母(如将“edu.cn”篡改为“edn.cn”)、复制官方页面布局样式等手段,假冒、仿冒高校和招生考试机构的官方网站、新媒体账号,或者注册“阳光志愿XX”“阳光高考XX”等近似名称的APP,编造并散布虚假信息,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付费服务,严重扰乱了考试招生秩序。

    官方举措与提醒

    教育部会同有关部门深入开展“2025高考护航行动”,协调相关互联网平台对省级招生考试机构和高校的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进行标识,方便广大考生和家长识别,获取正规的招生政策和服务信息。此外,考生和家长可在教育部官方网站搜索全国高等学校名单,查询核实本年度具有招生资格高校的基本情况。在此提醒大家,在网上查询高校招生信息时,一定要认准“官网”标识,谨防山寨账号或网站骗局。

    理性报考不迷信,拒绝高价辅导诱惑

    现象揭秘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为了吸引流量,制造各类噱头,贩卖志愿填报焦虑。他们包装打造所谓的“砖 家”“ming 师”,虚假编造“内部信息”“内部数据”,诱导考生及家长购买高价志愿填报咨询服务。

    真相与提醒

    实际上,有关部门从未发放过“高考志愿规划师”这类职业资格证书,所谓的“志愿规划师”大多是临时招募的社会人员,按照既定的“台词”给考生和家长进行“辅导”。每年高考填报志愿前,各省级招生考试机构都会发布当年高考成绩统计情况、近年来各高校录取情况等信息,高校也会介绍学校招生章程、招生办法和往年录取参考信息,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信息”“内部数据”。2025年志愿填报期间,“阳光志愿”信息服务系统及全国31个省(区、市)招生考试机构均提供了免费的志愿填报参考服务,发布志愿填报参考资料。考生可通过官方网站查询所需参考信息,也可通过拨打当地招生考试机构、高校和中学的咨询电话或线上咨询等方式了解相关政策和信息。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认准官方渠道,结合自身情况,综合考虑个人志向、兴趣爱好等多种因素,着眼于国家需要和社会需求,科学选择,自主填报志愿。

    了解正规录取流程,远离特殊渠道陷阱

    现象警示

    高校招生录取期间,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声称“认识某某领导”“认识某某招办”,甚至通过伪造文件、假冒高校招生工作人员等手段,谎称可以“走后门”“搞特殊”,利用“内部指标”“机动计划”“计划外补招”“降分补录”等说法实施诈骗。比如2023年5月,赵某因考试成绩比某大学的分数线低0.5分,未被该校录取。经曹某介绍,赵某认识了被告人彭某,彭某表示可以帮其办理该学校的入学指标,并承诺办不了入学就退还所有费用。2023年5月至7月,彭某通过编造各种请客送礼、购买入学指标等谎言,先后从赵某处骗得40600元。

    政策解读与提醒

    教育部“三十个不得”招生工作禁令中明确要求,“不得擅自扩大高校招生规模或调整高校招生计划”“不得无计划或擅自突破计划规模进行招生或违反计划管理要求调整计划”“省级招办不得违反投档工作程序或在政策之外降低标准向有关高校投放考生档案”“不得违反规定的招生程序降低标准录取考生、拒绝录取符合条件的考生”。高校招生是严格按照招生政策规定和学校招生章程等实行计算机远程网上录取,有严格的工作流程和监督机制。不存在所谓的“内部指标”、内部降低分数“补录”“补招”的情况,正规招生录取不会产生任何附加费用,凡是需要收取保证金、录取费、指标费的,一律不能相信。

    认清不同教育形式,警惕虚假招生宣传

    现象透视

    近年来,一些社会机构和个人故意混淆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之间的区别,以自考助学班、网络教育班、国际合作办学等入学通知书蒙骗考生及家长。部分办学机构打着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幌子,实际招收其他教育形式的学员。此外,部分由中介公司、社会人员运营的招生账号借助网络平台发布信息时,常常以“免试入学”“免学费”“包分配”等噱头进行虚假宣传,夸大就业前景、升学率,误导考生和家长。

    真相与提醒

    普通高等学历教育学生均须通过高考招录。上述所谓的“录取通知书”并非普通高等学历教育的录取通知书,“入学”后也不能进行普通高等学历教育新生学籍电子注册,更拿不到普通高等学校学历证书。在此提醒考生和家长,要认真辨别普通高等学历教育与其他教育形式,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进修方式。在进行志愿填报时,需综合参考官方志愿填报信息服务以及高校官方信息,结合个人志向及兴趣等因素综合考量,切勿轻信“噱头”宣传,避免盲目择校。

    做好个人信息防护,防范志愿篡改风险

    现象警示

    考生高考志愿是高校录取的重要依据,恶意篡改将受到法律制裁。2024年8月,山东某县派出所接到张某报警,称其高考录取通知书上的高校与填报志愿不符。经查,系同班同学李某因矛盾,用微信冒充老师获取其高考报名账号、密码等信息,篡改志愿致其未被报考高校录取。最终,李某受到了法律的制裁。

    法律提醒

    篡改高考志愿本质上是对考生受教育权的侵犯。从司法实践来看,该行为涉嫌破坏计算机信息系统罪、侵犯公民通信自由罪和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切勿认为“无知者无畏”,切勿认为事发后能以“恶作剧”等理由搪塞,违法者终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此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要提高防范意识,妥善保管好自己的身份证号、考生号等个人信息和志愿填报系统密码等登录信息,不要泄露给他人,防止志愿被他人篡改。

    高考招生录取是关乎考生未来的重要环节,希望广大考生和家长保持清醒的头脑,提高警惕,通过官方渠道获取信息,理性报考,共同守护好这来之不易的升学机会。

    详情请咨询客服小助手,我们会尽快联系您

    更多详情
    推荐阅读 换一换
    温馨提示

    您当前咨询的 林蓓蓓 顾问,所在分公司为 - ,已为您推荐就近分公司 - 的顾问。

    以下为-分公司顾问:

    继续向林蓓蓓提问
    提交成功

    稍后会有顾问老师反馈评估结果

    https://liuxue.xdf.cn/blog/blog_7618393.shtml?from=copy_websh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