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渴望投身医疗行业,成为一名外科医生,为所有人争取平等的机会。我来自阳光充沛、充满活力的佛罗里达州,这里被称为“疯狂”大佛州。尽管当地的教育水平在全国排名中等偏下,但我从一所被认为是“混混”聚集的初中,逆袭进入了一所每天需要高速开车30分钟才能到达的IB学校(美国少数以成绩竞争为主的学校)。从像美剧中的全能人物Queen Bee,到在纽约大学实现成为外科医生的梦想,很多人对我在美国求学的经历感到好奇,以及一个被美国名校青睐的“录取画像”,我的家庭成长背景有何独特之处?
在美国的学习模式完全是我的选择。在四年的高中期间,我选择了最难的课程,比如IB中的HL(高级)数学和化学,并一直保持满分。对于美国的亚裔孩子来说,拿AP满分相对轻松。这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学术基础。当我申请大学时,我凭借在十几个校内社团的创始和领导身份脱颖而出。要知道,美国高中的教育理念并不是只注重学习,而是强调多交朋友,不要变成书呆子。在这么多竞选中能成功当选,主要原因是我从小琴棋书画、文武双全(武术、舞蹈、运动),有趣的是,因为各方面都有涉猎,美剧中的那些Queen Bee情节真的在我身上上演过。你一定以为这是我亚裔虎妈从小对我严格要求和内卷的教育策略吧?身边的阿姨们都很羡慕我妈,我在常规申请中,依旧考进了梦寐以求的纽约大学生物化学系。
我记得大二时,妈妈问我:“IB很难吗?你当时考进去的,竟然不要钱?没见过你做作业,就天天听音乐玩。宝贝女儿,隔壁阿姨问你在读什么专业呀?”没错,大家肯定觉得我很凡尔赛,现在我的朋友们也常这样开玩笑。因为我觉得自己真的没有怎么认真读过书,可能擅长学习和考试是我的天赋之一。但每个人的天赋都是独特的,可能像我一样擅长理工科高分,也有很多学子在体育、艺术和商科方面有超乎同龄人的天赋,这同样需要去挖掘。直到我进入中国的教育圈子,发现国际学生申请的难度、行业内不断进化的申请策略、孩子们濒临崩溃的时间安排(如与夏校的时差),以及中美文化/语言差异导致的认知冲击,我才意识到:我的一切都是父母用金钱堆出来的。从一个成年人的角度回顾成长的细节,不禁感叹,培养一名国际生所需要支付的成本远不止学费而已。我们家是工程学磁力学校的学区房,但我不愿“随大流”成为家里的第三代女工程师,坚持去那么远的高中。因为不想鸡娃,我爸妈选择了一个我在当地高中可以轻松考到前10%的学校,并且佛州安全的富人区。再加上从小的兴趣爱好叠加,我顺利进入了纽约大学和心仪的专业。
申请大学成为转折点。看到这里,一定有读者在想:切,说了这么多,这个水平应该进常春藤的,怎么只有纽约大学?作为现任高端申请教研的总负责人,我对当年的申请可以专业总结为一个字:蠢!我的大学申请文档没有任何成年人过目。我妈也保持一贯的教育理念,认为我作为州里的孩子,又有500多个小时的志愿时长,我最差的录取结果就是“认命”去佛罗里达大学。因为是优等生,每年还有总共学费1万美金,我妈想宝贝了可以一脚油门杀到我的宿舍。所以,她巴不得我的申请全都失败。早申请阶段我只投了
哥伦比亚大学,因为坚信以我从小优等生的背景,哥大怎么可能会不录取我?我想在那里大展宏图,实现成为外科医生的梦想!在我的哥大校友面试中,我坐在咖啡厅里,穿着最新的西装和高跟鞋,诉说着我的优越经历。学长一直在点头微笑,直到我说起了梦想。“我从小被认为只是个美丽的花瓶,我妈对我的期待也不过如此,所以我想证明自己,我也做到了。而且我觉得一路以来,作为漂亮的理科生,我的美貌给我带来的特权对其他女生很不公平。她们有趣的灵魂因为外貌失去了表达的机会甚至自信。所以,我要做整形医师,让全世界的灵魂都绽放。”好笑吧?同样的理由,我自信地告诉了布朗大学、杜克大学、达特茅斯学院等的校友。唯独从来不面试的纽约大学,没有听到这个真实且荒唐的措辞,录取了我。最终大学生涯也证明了,这是最适合我的大学,因为我的同学们陪着我一起懵懂天真且在堆着的金子塔上按照我们舒适的速度开始识别世界的多面性。我很感激纽大的一切,它是我人生必要的一关。作为中国学子的Top 30梦校,我时不时会被问到NYU的学费和安全性。老实说,如果4年NYU会花掉父母一辈子的积蓄,我不建议选这所学校。毕竟NYU的学生都没考虑过学费,甚至会在纽约房地产投资,在校期间把部分学费赚回来。就安全性而言,你觉得作为曼哈顿市中心唯一的学校,住着各大国家明星小孩的富人区,安全性怎么可能没有保障呢?
“离谱”背后透露的名校招生偏好如果屏幕前的你觉得我的升学故事真离谱,那我的目的就达到了!如今我已经毕业多年,陆续帮助了上百位形形色色的中国学子拿下Top 30美本录取后。我和前途美本高外教团队也总结了不少官网上你绝对看不到的“公式”或“葵花宝典”。正如我看似“离谱”的鲜明的成长故事一样,每所大学都有独特的招生画像偏好,这也足以证明美国大学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以下面三所经典中国学子梦校为例,帮助大家更好理解:
1、纽约大学
我的母校NYU是全美堪称最开放的学校。读书?本身就应该很擅长呀!这几年的申请季,小文书题目不断地变,甚至问到了Taylor Swift的演讲台词,但就是不好奇你要读的专业。在这个没有校区的构造,你就是New Yorker 纽约人,整个城市都是你的!当然,如果你靠一些歪门邪道假装是个“纽约派”的天性,你很有可能到毕业都不认识任何人,因为我们没有任何强制性的学校活动。你是自由”女神“和Queen Bee,学校不会教你”如何社交“,你可以成为任何你想成为的人。
2、哥伦比亚大学
同在纽约,哥大和纽大的区别在哪里呢?如果你觉得我没有收到哥大录取是因为我不够书呆子,那就错了。我的成绩完全达标,而且哥大是号称常春藤里最爱玩的学校。那里的学霸每周末都在参加Greek Life 联谊会,而纽约大学和巴纳德的姐妹会也会常年就“谁最受哥大欢迎”这一问题“明争暗斗”,但认识了这么多哥大学生,我发现,我可受不了哥大Core Curriculum(必读核心课程)要求的 Literature and Humanities(人文造诣)要求。他们几乎每周都要疯狂读完好几本各大领域的世界名著,一定程度上重新定义所谓的“喜欢读书”的定义,我的申请材料太明显是个纯理科生,事实也是,我真不怎么喜欢读书。但我的哥大同事,的确知识渊博!说什么都能接话,因为他被”逼“出来的知识储备一直陪伴着他。
“K姐,你理科这么强,怎么不申请MIT麻省理工?“ 我当年还是很有自知之明的。ARML,HMMT,PUMaC, RSI, IOI… 熟悉吗?如果都熟悉的话,那你参加过或获奖过什么吗?而我,有幸高中四年都代表佛州队参加了ARML竞赛(哈哈,替补成员)。当时获奖的A队成员同时还是例如HMMT, PUMaC比赛的常驻成员。这些相当于佛州金字塔顶 尖的IB成员都成功收到了MIT的录取。所以,山外有山。对比当时的他们,我就是队里的“小花瓶”。但我也很荣幸成为一个ARML花瓶,不然我的升学故事一定更荒唐。作为每年在大陆录取个位数的天花板S5,如果你有信心是中国的前5名(任意领域)的天才,那你就是MIT寻找的未来科研天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