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本,神社以其独特且充满神秘色彩的姿态,成为日本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各种风格迥异的神社,也成为了前往日本旅行时必访的特色景点。
今天,让我们共同揭开日本神社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神社的起源及其相关文化。
“神社”一词最初源自中国,先秦时期,人们用树木捆绑成墙,并涂上泥巴,筑成用于祭祀神灵的场所,称之为“社”。
到了汉朝,从中央到郡国、县、乡、里各级行政单位均设有社。乡级以上的社由中央设置,每年春二月、秋八月上旬的戊日举行社祭。
而日本的神社,日语读作じんじゃ(或称为かむやしろ),是基于日本的神道教信仰,为祭祀天神神祇、日本皇室、氏族先祖的灵魂等,所建立的祭祀设施。
最初的神社仅是临时搭建的神篱,并非永久性建筑。它们正式演变成常设建筑,大约是在飞鸟时代(あすかじだい)之后(7世纪)。
并非所有日本的神社都称为「神社」,还有「神宫」、「大社」、「宫」等称谓。其中,“神宫”主要用于祭祀日本皇室先祖及在世天皇,如三重县的「伊势神宫」,鹿儿岛县的「雾岛神宫」。“大社”原本指的是祀奉“大国主命”的出云大社,现在也用于指其他受世人崇敬的神社,如京都的「伏见稻荷大社」等。
神社的主要建筑包括鸟居、参道、灯笼、狛犬(神使的石像)、手水舍(洗手、净化自己的场所)、拜殿、本殿/神殿、社庭(庭院或公园神苑)等。
接下来,我们将简单了解几个主要设施的由来和功能。
鳥居(とりい)
①
是神社的标志性建筑,通常位于神社的入口处。它由两根立柱和两根横梁组成,形状类似于中国的牌坊。
鸟居的颜色和材质各不相同,但一般都以红色和木材为主。鸟居被认为是连接人间与神域的通道。
关于鸟居的起源众说纷纭,和神话有关的传说是说,某天掌管太阳的天照大神,因为讨厌她的弟弟,便找了个山洞躲了起来,人间便没有了太阳。
于是大家便建起鸟居,讲一只公鸡放到上面,好奇的天照大神探出头来看后,世间变重新有了光明。
在日语中「とり」除了指鸟类之外,也可以指鸡,所以鸟居的直译其实就是,放置鸡的地方。
参道(さんどう)
②
参道是连接鸟居和本殿的道路,通常由石板或碎石铺成。参道两旁种植着树木或摆放着石灯笼,营造出一种宁静祥和的氛围。人们在参道上行走时,会感到心情平静,仿佛进入了一个神圣的世界。
而位于东京涩谷区的地名“表参道(おもてさんどう)”,原本也是在明治神宫创建时期,修建在正面的道路。
本殿(ほんでん)
③
本殿也成为神殿(しんでん),是神社中最重要的建筑,供奉着神社的主祭神。本殿的建筑风格多样,有的宏伟壮观,有的古朴典雅,多以屋顶的行装进行区分。
一般来说,本殿的屋顶采用歇山顶或悬山顶的形式,屋檐上装饰着精美的雕刻和彩绘。本殿内部通常摆放着神龛、神镜等祭祀用品,充满了神秘的气息。
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了,怎么样,有没有了解更多呢?如果你在日语学习中遇到困难和瓶颈,或者在日本留学申请上有疑问,欢迎来武汉新东方第二外语,我们的老师会给你专业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