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过来思考,SAT分数不但没有损害录取者的多样化背景,反而从条件较差的高中挑选到了实力强劲的学生。
如今MIT一年级新生中,15%的学生是黑人,16%是西班牙裔,38%是白人,40%是亚裔美国人。大约20%的学生接受佩尔助学金,这是针对低收入学生的联邦项目。这一比例高于其它许多名校。
如果没有SAT分数背书,招生主任Schmill认为,MIT可能不得不录取更多来自好的私立学校和公立学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大多家境优越,不缺教育资源。
而那些来自条件较差高中的穷学生更不容易被MIT“看见”,因为他们的申请材料会淹没于一众“镶了金”的活动、奖项、文书和推荐信中。
标化考试是更公平的评判因素
在真实美本申请过程中,与课外活动、文书和推荐信等其它软性因素相比,标化考试更能直接反应出一个人的能力。
同时,一份标化成绩单也有助于识别来自弱势背景、却具有巨大潜力的学生。
研究者发现,高中成绩和大学成绩之间并不成正比,这是因为现在的高中生更容易拿到A。相比之下,凭真材实料拿到的考试成绩却和大学成绩之间的关系更为紧密,也就是说这样的录取者在大学四年中的GPA大概率不会太低。
恢复标化考试的阻力
有了这么多数据支撑,为什么美国大学没有广泛的恢复标化考试要求。
其实是因为,标准化考试容易引起不满。它们给数百万青少年带来压力,并似乎将人的才能和潜力简化为一个数字。
SAT最初的名称“Scholastic Aptitude Test学术能力测试”就暗示了一种严格性,即使现在的反对者也承认这点。
在当今政治两极分化的美国,标准化考试无用或适得其反已成为自由主义的一个信条,这也成为一个由两极分化造成美国人枉顾经验事实的例证。
“这些收入低的弱势群体,本可以在标化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却因为不必参加考试政策,而最终没有去考试。许多大学实际上试图保护这些学生免受标准化考试的影响。而在这个过程中,大学却剥夺了他们改善生活和改变社会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