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放榜的普渡大学因其申请人数骤降引起一片哀嚎,虽然普渡仍保持标化可选政策,但选择递交标化成绩的录取者高达97%!看到这,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周,“纽约时报”刊出2011普利策奖获得者,著名教育评论家David Leonhardt的也发布长文讨论招生过程中的标化考试问题:《针对SAT,一场被误导了的战争》。
标化考试更能预测未来的“成功”
在特殊情况使学子们难以参加SAT和ACT后,许多美国大学取消了标化要求。大学将此举描述为临时性的,许多人将这一变化誉为高等教育公平的胜利。
然而,现在专家们开始怀疑这种转变是否是一个错误。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标准化考试成绩不仅能体现学生的真实水平,同时有助于预测在大学、以及毕业后的成功可能性。可以说标化考试成绩比高中成绩更可靠。
近来美国大学发现,缺少SAT 和 ACT 成绩已成为一个问题!招生官有时难以区分哪些申请者可能在精英大学中做得好。研究这一问题的研究人员表示:考试成绩在识别那些将会成功的低收入学生,这对少数族裔学生特别有帮助。这些学生的平均成绩不如来自富裕社区或白人和亚裔学生的高,但对于背景不太优越的学生来说,坚实的成绩往往是巨大潜力的标志。
布朗大学校长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标准化考试成绩比高中成绩更能准确预测学术成功。”麻省理工学院招生院长Stuart Schmill——少数重新实行考试要求的学校之一告诉笔者,“仅仅取得全部A的成绩对我们来说不足以了解学生是否会成功。”
MIT可以称为典型案例
MIT近两年对标化的态度,为上述论证提供了有力的数据支持。作为理工科院校天花板的存在,MIT长期以来坚持强制学生提交SAT分数。
原因也非常直接:虽然MIT在期间暂停了两年的考试要求,但是在翻看了过去15年的招生记录后发现:SAT的低分录取学生可能都撑不过四年,不是辍学就是在苦苦挣扎中。
这么一看,拥有一份标化成绩何尝不是对大家都好的双向成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