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两校协作关系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将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 ”的框架下开展合作,两 校法人独立,财务独立,地位平等。两校在学术规范、师资水平、课程质量等方面保持一致,实现 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两校将实现实验室及科研设施高效共享,通过优化资源配置,健全经费和制 度保障,形成科研合力,有利于创造更多科技创新成果;两校将推动学生互享课程资源,如果符合 两校教务委员会联合学术协商机制所定的要求,香港科技大学的学生可修读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的科目及学位课程,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生也可修读香港科技大学的科目及学位课程。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是教育部建设高水平示范性合作大学的有益尝试,学校融合内地与香港 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 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的融合发展,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均具有积 极的意义。
港科大和港科大(广州)在“两校一体,双校互补 ”的框架下实行资源共享,如在实验室、图书 馆、课程和教师等方面,学校融合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以发展融合学科为特色,探索创新型 人才培养模式,立足中国,面向世界,矢志建设成为世界一 流高等学府。
二、 地域优势“新”大学和发展机遇
学校融合内地与香港优质教育资源,探索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培养具 有国际视野的创新型人才,推动我国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内地与香港教育的融合发展,服务奥 港澳大湾区建设具有积极意义
占地 1.13 平方公里的港科大(广州)坐落于粤港澳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一一广州市南沙区庆盛 枢纽,交通便捷,毗邻东涌地铁站及庆盛高铁站,一小时通勤圈覆盖香港澳门、深圳、佛山、东莞、 中山等城市。
三、 专业及学科设置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的学科设置优先考虑国家发展的战略需求和大湾区发展的产业需要,致 力于解决当前国家产业所面临的“卡脖子 ”科技和培养未来科技的创新型人才。学校采用全新的、
融合学科的学术架构, 以“枢纽 ”(Hub)和“学域 ”(Thrust)取代传统的“学院 ”和“学系 ”, 推动学科交叉融合,大力发展新兴学科和前沿学科。
学校目前设有四个枢纽,即功能枢纽、信息枢纽、系统枢纽和社会枢纽,枢纽下共设有十五个 学域,即先进材料、地球海洋与大气、微电子、可持续能源与环境、人工智能、计算媒体与艺术、 数据科学与分析、物联网、生命科学与生物医学工程、智能交通、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智能制造、 金融科技、城市治理与设计、创新创业与公共政策等,这些非传统的枢纽及其学域很多都是国家当 前或未来所急需的。学校将致力于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及界限,积极促进不同学科之间的互动以发 挥协同效应,创造超越学科的新型综合知识以贡献国家。
学校2023年设立三个本科招生专业,分别是: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 程。
四、 师资队伍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积极面向全球招聘顶 尖学术人才,2022年9月开学前招聘的150名教师已 经基本到位。办学第一阶段(2022-2027)在全球招聘400名专职教师和200名博士后研究员的计划正 在稳妥有序的进行中。在教师延聘方面,香港科技大学(广州)采用与香港科技大学一致的学术标 准与学术机制,所聘教师基本都来自于全球前30名的世界一 流大学,并切实落实对教师立德树人的 根本要求。2023年9月前,教授总人数将达到300人以上。
五、 书院制/导师制
以书院制、贯通式培养模式来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
港科大(广州)本科教育采取书院制的培养模式,书院是学生的生活、学习和学术社区。书院实 行导师制,不同学科和文化背景的教授作为书院导师,与同学们朝夕相处,言传身教,进行学术启蒙,书院以导师制重建密切的师生关系,实现有温度的教育。书院也是学科交叉融合的实施平台。 每个书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500人。首届本科生将统一进入一个书院生活学习。
书院与枢纽相互协同:枢纽重“教 ”,侧重于学生学术的发展,以交叉融合学科的模式培养创 新之“才 ”;书院重“育 ”,侧重于学生为人的培养,以教育之“育 ”培养“人才 ”之“人 ”,先 成人,后成才;书院与枢纽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
六、 大类培养,本硕博贯通式培养
以本硕连读和本博直读的贯通式培养模式来培育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学生入学时不分专业, 大二结束可在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三个专业中选择。学校实行本硕连 读和本博直读的贯通式培养模式,达到相关学术要求,可直接进入硕士或者博士阶段学习。
• 本科学制:4 年
• 本硕连读:一般为 5 年
• 本博直读:一般为 8 年
硕士和博士阶段均有助学金(PGS),硕士 10000 元/月,博士 15000 元/月。
【本硕连读】大三结束时, CGPA 3.0(平均积点)/4.3 以上(以学校正式公布的为准)的学 生可选择本硕连读,即大四直接进入硕士培养;本硕连读通常为 5 年。
【本博直读】读博是学生和教授的双向选择,须达到学校博士入学要求,建议有意本博直读的 学生,在大学期间多和相关教授交流,增加彼此的了解。本博直读培养时间一般为 8 年。
七、 创新教学 ,多模式学习
本科教学将传统的、流水线式的课程设计和教学模式创新为“模块式 ”的课程超市;在导师指 导下,不同的学生可根据个人兴趣和特长选择不同的学习路径,师生共同通过详细记录学生的选课 和个人学术发展水平了解学习效果,从而实现“ 以学生为中心 ”的个性化培养目的。
“沉浸式教学 ”和“小组项目式学习 ”模式,将老师的角色从传统的课堂讲授者重塑为真正的 教练和导师,在老师和学生、学生与学生的思维双向反复碰撞中和项目实践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 维,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和目标,并发展个体的主动学习能力,夯实学术创新基础。
八、 创新的知识转移模式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与香港科技大学利用“港科大一体、双校互补 ”的优势,增强粤港之间的 人才交流互动和科技创新成果在大湾区的技术转移。1991年建校以来,香港科技大学一直十分重视 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知识产权的建立及管理,取得了一些令人欣喜的成就,培养了一批如大疆、云洲、 一清等高科技创新型优秀的企业
“研、学、产”融合发展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立足南沙、链接香港,依托大湾区内制造业的成熟积累,以南沙与港澳全 面合作为契机,聚焦“0”到“1” 的原始 创 新,聚焦实验室知识向产品化阶段的转化,补齐一条南 沙与香港科创协同发展的完整科创生态链条,助力建设大湾区内科技产业创新基地
九、 国内首家!香港科技大学 (广州 )在校内全面启用GPT服务
敢为天下先,拥抱新趋势。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是国内率先在校内全面启用GPT服务的大学, GPT服务全校教职工及学生
十、 世界一 流的实验室设施
香港科技大学(广州)拥有世界一 流的实验设施,建有包括芯片中央实验室在内的12个中央实验 室,并与香港科技大学清水湾校园共享共用实验仪器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