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经常有是否应该上好学校、怎样才能上好学校的讨论,每次都人声鼎沸。书店里也不时可以看到父母们介绍送孩子上好学校的心得的书,不但数量众多,而且特别抢手。仿佛只要封面上印了某所优质院校的名字,马上就身价百倍。
如果不是有那么多诺贝尔奖得主、科学界的领军人物、思想界的泰斗在这些优质学校执教,如果不是有一群优秀、积极上进的年轻人在这些学校就读,如果不是有世界一 流的资源和办学经验,来提供丰富多彩、启迪心智的校园生活,这些学校也不会成为好学校。而好学校校友的成就,确实不同凡响。
但教育是一件非常个人化的事情。院校虽好,不一定适合每一个人,而且上这些学校校往往要付出很高的代价。
申请季已悄然拉开帷幕,
如何快速定位一所属于自己的“好学校”?
科学选对学校很重要!
上好学校到底是为什么,或者说为什么我们如此迫切地希望自己的孩子上好学校。对这个问题,很多人会不假思索地说,为了让孩子接受更好的教育;还有人会补充说,上好学校可以让孩子形成一个高质量的朋友圈,这也是教育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成分。这些回答无疑都很有道理,因为这些确实是上好学校的理由,但是否是所有的理由,甚至是否是最主要的理由呢?如果我们对好学校的崇拜仅仅出于对教育的重视,为什么很多人对以本科教育质量著称的小型文理学院,远不如对那几个声名最显赫的大学感兴趣呢?为什么有些父母,不管孩子的个人兴趣如何,偏爱什么专业,都一定要以大学排名为指南,让孩子上排名靠前、也就是名声很响的学校呢?好学校的光环与教育质量不同。有的人上了好学校,以后事业并不成功;有的人因为性格孤僻或其他原因,并没有在好学校校园里交到很多朋友;有的人没能充分利用好学校的丰富资源来从各方面充实自己。换句话说,好学校并不能保证卓尔不群的教育质量。但只要上了好学校,头上就有了好学校的光环。中国的教育,不可否认在基础阶段是做得非常扎实的,与国外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相比,基础知识不论是从范围广度和了解深度都是比较全面的。
但这种学习的缺点是需要靠顽强的毅力和牺牲大量的个人业余爱好时间来做到的。所以,一旦考进了大学,他们自然就觉得已经完成了学习的任务,要开始享受曾经失去的快乐时光。所以,很多学生到了大学阶段,才开始真正地享受不用努力学习的快乐,即使开始工作后也只学习与工作相关的技能,对其他领域的知识就不太容易关注,并且这种习惯会贯穿其职业和人生的后半阶段。
当学生毕业后进入到了社会,国外的学生都在前期有了一定的个人思考,学校也有相关的职业规划意识的导入,很清楚地知道自己能做什么,对什么真正感兴趣,所以他们进入职场后自然可以很好的适应工作环境。而中国的学生读书期间就是考虑分数和成绩,考虑进什么大学,进入大学后又是整天在考虑怎么玩得痛快来弥补前期读书的痛苦。错过了最后一段宝贵的职业思考阶段,一旦进入社会,失去了长期固化的学习目标,发现很多的职业问题之前都没有足够时间去考虑过,自然就会造成各种迷茫失落的心理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