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4日,美国独立日,特朗普签署的“大而美”法案正式生效。这项政策不仅是经济刺激措施,更是对美国高等教育、国际学生以及全球人才流动的系统性调整。对于中国家庭来说,这可能是赴美留学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核心政策:减税与削减教育预算
表面上看,“大而美”法案是为了刺激经济和减税,但由此产生的财政缺口将通过削减政府支出,尤其是教育预算来填补。留学成本、签证风险和就业机会将全面收紧。
主要影响
顶jian私立大学:奖学金减少,学费上涨
针对常春藤联盟、斯坦福和麻省理工等富裕高校的捐赠基金,税率从1.4%大幅上调至8%-14%。这将导致奖学金来源减少,运营成本转嫁至学费,使得私立大学的年总费用接近10万美元,并持续上涨。
联邦教育投入减少
未来十年,联邦教育支出将大幅削减,佩尔助学金和学生贷款减免将大幅缩水。各州财政将承受更大压力,州立大学可能提高学费或面临生存危机。
公立大学:财政补贴减少
随着州财政补贴的减少,学费将上涨,课程也将被精简。一些中西部高校甚至可能面临关闭的风险。
签证和移民政策收紧
法案强化边境执法,目标是驱逐百万移民,签证审批将更加严格。F-1、J-1和STEM专业的“行政审查”将常态化,OPT和H-1B等留美通道变得更为狭窄。
留学路径:更高成本、更大风险
成本高企,回报缩小
留学总投入可能轻松超过百万,性价比下降。国内就业市场竞争激烈,“海归”薪资逐渐与国内ding尖硕士持平甚至倒挂。
签证和身份不确定性
STEM专业的签证审查、OPT抽签和身份转换风险加剧,数年投入可能因签证问题而“功亏一篑”。
社会安全与排外情绪
法案强化了“美国优先”的氛围,亚裔歧视和安全隐患增加,家长们更加担心孩子在美的身心安全。
中国留学生的选择
中国留美学生人数已经被印度反超,研究生阶段的学生持续减少,而本科以下(K-12)学生比例则稳中有升。
家庭的理性选择
是否继续赴美留学,需要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 预算是否能支持全程投入?
- 孩子的能力和兴趣是否适合美国的竞争环境?
- 职业路径是否能实现长期回报?
理性规划:不唯美国
多国联申成为常态
加拿大、新加坡、英国、香港和欧洲大陆的性价比与就业机会各有优势。
选校避险
文理学院和财政稳健的州立大学是低风险选项。STEM敏感领域风险高,商科、艺术和社会学科相对安全。城市治安和族裔多元性是优先考虑因素。
聚焦能力,而非标签
真正重要的是批判性思维、全球沟通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无论是美国、香港、新加坡、欧洲还是国内,“能力”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
安全优先
选校不仅要看排名,还要看社区治安和多元包容度。
结语
“大而美”法案只是一个催化剂,中国家庭的留学决策正从盲目走向理性。美国依然有其优势,但不再是wei一选择。全球教育格局更加多元,未来属于那些真正理解风险、敢于多元布局、脚踏实地提升自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