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忌一:空洞的自我吹捧——远离“假大空”式表述
许多申请者误以为堆砌形容词能塑造优良形象,实则适得其反。例如“我拥有卓越的领导能力”“我对学科充满无限热情”等表述缺乏支撑,易被视为模板化套话。
改进方向:用具体事例替代主观评价。若强调领导力,可描述带领团队完成某项目的经历;若体现学术热情,需结合特定课题的研究过程或成果。
示例对比:
❌ “我一直对经济学抱有极大兴趣。”
✅ “通过自主研究行为经济学实验,我发现传统理性人假设与现实决策的偏差,这一发现促使我深入探索神经经济学领域。”
禁忌二:泛泛而谈的经历描述——拒绝流水账式罗列
单纯列举课外活动、实习或志愿经历,却未说明从中获得的洞察与成长,会导致文书沦为“履历表附录”。
改进方向:采用“STAR法则”(Situation情境-Task任务-Action行动-Result结果)结构化叙事,重点刻画关键细节。
示例对比:
❌ “我在XX公司实习期间负责数据分析。”
✅ “在XX公司市场部实习时,我主导搭建消费者画像模型,通过Python处理10万条用户行为数据,最终提出的分层营销策略使新品点击率提升一定程度。”
禁忌三:脱离实际的职业目标——避免“悬浮式”规划
部分申请者盲目追求高大上的头衔(如“成为改变世界的企业家”),却未展现实现路径与现有准备的关联性。
改进方向:将长期愿景拆解为短期可实现的步骤,并与所申专业资源挂钩。
示例对比:
❌ “我希望未来创立一家人工智能公司。”
✅ “目前计划攻读计算机科学硕士,利用剑桥大学机器学习组的研发平台夯实算法基础,毕业后加入初创企业积累行业经验,逐步探索医疗AI应用场景。”
禁忌四:忽视院校特色——杜绝“一封通投”式文书
G5各校风格迥异:牛津重学术深度,剑桥青睐创新性思维,帝国理工关注技术转化能力。若未针对性调整内容,易被判定为“敷衍”。
改进方向:深入研究目标院校的课程设置、教授研究方向及校园文化,建立个性化链接。
示例对比:
❌ “贵校历史悠久,我希望在此学习。”
✅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的社会政策系在福利制度研究领域处于前沿,这与我在基层社区调研中发现的政策落地瓶颈高度契合,期待跟随Anthony Giddens教授团队深化比较制度分析。”
禁忌五:语言表达拖沓——摒弃冗余修辞与复杂句式
为显文采而滥用长难句、生僻词,反而影响可读性。招生官平均每封PS阅读时间不足几分钟,清晰简洁至关重要。
改进方向:使用主动语态与短句,删除重复信息。
示例对比:
❌ “鉴于上述因素的综合考量,我认为自己具备胜任该专业的能力和素质。”
✅ “这段经历让我掌握了定量研究的方法论,这正是计量金融学所需的核心技能。”
禁忌六:过度引用他人评价——减少“别人说我好”式论证
大量引用老师推荐信内容或他人夸奖,削弱自身叙事的主体性。PS应聚焦自我驱动的成长历程,而非依赖外部背书。
改进方向:将外部评价转化为内在动机的描述。
示例对比:
❌ “我的导师认为我是他见过最有潜力的学生。”
✅ “导师鼓励我将本科论文拓展为高级创新项目,这段经历让我意识到科研不仅需要好奇心,更需要系统性的训练。”
禁忌七:格式与规范失误——警惕低级错误毁全局
拼写错误、标点混乱、超字数限制等技术性瑕疵会严重损害专业形象。G5院校对细节的要求近乎苛刻。
改进方向:反复校对,使用工具辅助检查(如Grammarly),严格遵守UCAS规定的字数限制。
注意事项:
- 避免使用非正式缩写(如can’t→cannot);
- 专有名词首字母大写(如Macroeconomics);
- 引用数据时注明来源(如“根据世界银行2023年报告……”)。
结语
G5院校的申请本质上是一场“精准匹配”的游戏——不仅是成绩与门槛的匹配,更是申请者特质与院校价值观的契合。一份成功的PS应像一面多棱镜,既折射出申请者的独特光芒,又清晰映射出目标院校的培养理念。避开上述禁忌,你的文书才能真正成为打开G5大门的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