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前欧盟文化委员菲格尔的说法,“欧洲文化之都”评选活动是20多年来“欧盟最成功和最受欢迎的一项活动”。其奥妙可概括为关注度高、社会效益好、惠泽深远,对城市发展、城市生活有着实实在在的贡献。>>立即咨询
提升城市文化软硬件
“我们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当巨大的钢铁蜘蛛等艺术品出现在街头时,大家都惊呆了”——2008年,在当年的“欧洲文化之都”英国利物浦,年近五十的利物浦旅游局长布伦戴尔这样感慨。
“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始于1985年,是欧盟授予的一个荣誉称号,初衷是以文化为桥连接起欧洲人民,营造多元文化的欧洲共识。从1985至今,每年都有一座或者两座城市荣获这个称号。在享受称号的一年中,该市不仅有机会展示本市、本地区具有象征性的文化亮点、文化遗产和文化领域的发展与创新,还吸引欧盟其他成员国的艺术家、表演家到该市表演和展出。
公共文化设施是“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有形遗产中最令人瞩目的地方。在2011年“欧洲文化之都”芬兰古城图尔库,约9000平方米的活动主场馆洛戈莫展览中心由废旧厂房改建而成,投入不多但文化效果已经显现。在荷兰城市鹿特丹,2001年“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收获的“文化设施”不是建筑“硬件”,而是“软件”——从那时到现在仍运作顺畅的大量文化组织机构。其中,如“儿童艺术实验室”和“斑马别墅”项目组织机构仍在为孩子们提供着优质的艺术教育和熏陶服务。
拉动文化旅游业发展
在欧洲有这样一个说法,“欧洲文化之都”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是因为一旦当选“欧洲文化之都”,城市知名度大幅提升,大量游客纷至沓来,吸引新的投资,带来经济繁荣。
深受经济危机影响的英国城市格拉斯哥自1990年举办“欧洲文化之都”活动后,经济再次起飞。2003年奥地利格拉茨在担任“欧洲文化之都”的1年中,举办了6000个活动和108个项目,迎来了300万游客,当地旅馆客房使用率比往年上升了25%。
据一篇题为《法国里尔受益于文化之都》文章报道,2004年里尔举办“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收入大大超过投入。里尔主要景点的游客人数增加10倍,过夜游客至少翻一番。里尔还受益于世界媒体的宣传,约1000家广播和电视公司参加了报道,3000多位记者写出上万篇报道里尔文化制度活动的文章,刊登在世界各国的报纸和杂志上。
激发文化融合新思维
文化的交融也是值得关注的焦点。荷兰官方评价报告说,鹿特丹“欧洲文化之都”活动有一个意想不到的收获:“打破了荷兰社会文化之间存在的隔阂,人们开始拥有更具创造性的思考力。”文化交流、融合与新思维,关乎城市文化和发展的新基因,也是“欧洲文化之都”活动的出发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