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教授的“终身职”
美国认为终身教授制度能保证学界知识分子的独立思考精神和高校的自由批评空间,发挥大学对整个社会的批评功能。授予教授终身职位是保证学术自由和思想独立的基本条件,如果没有这个终身职位制度,那么发表不受社会欢迎观点的教授,就很有可能面临被解雇的风险;而获得了这个终身教授的职位,学校就不能因为其思想偏激或攻击学校、政府而解雇教授。当然也不排除个别人获得终身职教授后不思进取的可能,但这只是极少数。
当然,获得“终身职”教授职位的门槛相当高,申请者不仅要做多项独立科研、在高水平的期刊发表文章,还要看学生的评语,并经过严格的同行教授师资评审制度,仔细衡量其对科研的实际贡献等。
其中,同行考核是最重要的一项。通常是系主任任命三名终身教授组成委员会,对申请者提交的所有学术成果逐一进行仔细研读,得出独立的判断,然后展开讨论,也会邀请校外的专家评估申请者的学术成果。之后,学术委员会提交详细的报告,全系的资深教授会根据报告进行讨论和表决,然后和系主任的独立报告汇总,提交院一级的评审委员会,进行新一轮的阅读和辩论,然后再对是否对当事人续聘、是否晋升为终身职等提出建议。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都是保密的,以保证专家独立、公正地作出判断。假如评审委员会的成员名单被泄露,那是要追究泄露者法律责任的,而且在美国学界,教授都十分爱惜自己的学术名声。
此外,高等院校在管理上强调专注于教育和基础研究,为了保证教学质量,不鼓励大学办企业,也不鼓励教授拿过多的项目。大学教授是全职工作,不允许公私兼顾而出现利益冲突。人们认为,这是教师的道德和法律的底线。
如果大学教授当公司的董事长或公司的全职雇员,那么他就必须得离开大学岗位。不过,研究型大学的理工科、法学院、经管学院等职业学院的教授经常有被聘为某些专业方面的“顾问”的,但其必须向大学上交一定比例的收入。如果一旦出现公私之间利益冲突,此人就必须在二者中做出选择。比如,曾先后出任过美国总统安全顾问、助理国务卿、国务卿等高级职务的基辛格,从政之前是哈佛大学的教授,但步入政坛之后,按美国大学的规定,他必须辞去教授职务,尽管他依然具有教授资格。
基辛格退出政坛后很想回到哈佛工作,但被哈佛婉言谢绝,因为他提出了只做研究、不给学生上课的要求。时任哈佛大学校长的博克教授解释道:“基辛格是个学识渊博的人,论私交我们关系也不坏。但我要的是教授,不是不上课的大人物。”美国的大学对应聘教师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即使是那些大牌政界人物,也很难在大学找到当“挂名”教授的机会。
大多数中国学生最刻苦的日子是在中学时代,在中考、高考的压力之下,学生们不得不加班加点,熬夜苦读。美国虽然不像中国一样要过高考的独木桥,但在一些好的中学,学生们同样也过得并不轻松。但中美不同的是,一旦入了大学的门,中国学生就彻底松了一口气,绷了十几年的弦松了下来,开始放松娱乐,大学四年就成为最轻松快乐的学生时光。
与此相反,美国的学生却随着年龄的增长,开始慢慢加大了学习任务,进了大学之后更加发奋读书,因为他们相信没有一种精英教育是不需要吃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