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的时候读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背影》,很受触动,那个臃肿的抱着橘子慢慢爬上月台的身影,成了几代中国人挥不去的感动;长大以后,读了余光中先生的《乡愁》,那只我在这头,你在那头的船成了几代中国人心里缱绻的惆怅。背影和乡愁都在心里,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读得懂文字却还不能够完全读懂文字里的情意。读龙应台的《目送》的时候我已经是孩子的妈妈,已经学会了如何做别人的孩子并且在努力做好孩子的母亲,所以读那些文字的时候就不单单是心里荡漾着感动,那些文字几乎让我泪如泉涌: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只有做了父母,才知道自己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有多么不懂事;只有有了孩子,才明白父母当初的不厌其烦其实被最深沉的爱浸透着。
有一天,五岁的女儿忽然问我:“妈妈,您现在最想做的事情什么?”我望着小小的人儿,有点惊讶她的一本正经。我笑着回答:“我现在最想做的事情呀,就是好好当你的妈妈。那么你呢?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呀?”女儿的回答令我又惊讶又感动:“那,我就好好当您的女儿。”
女儿心无旁骛,她自然不知道就是这么一句稚嫩的话,足以让我感动得满眼泪水。父母和儿女,在漫长的一辈子中始终在渐行渐远,但总有那么一根线,这头牵着父母的心,那头牵着儿女的心,走得太远了,会扯得疼。
我的一个美国朋友在中国工作很多年了,因为中国的假期不是那么多,所以他也入乡随俗地习惯了很少有假期的生活,而且耳濡目染之下,似乎也被中国人的家庭观念影响到了,时不时表达着想回美国看看亲人的心愿,手机的来电音乐也变成了地地道道中国味儿的《常回家看看》。不过身在中国,他也像多数在外工作的中国人一样,总想着回家看看,却没有那么多时间。
前些日子终于要得偿所愿了,我这位朋友攒够了假期,兴冲冲做安排要回美国省亲,早早定好了飞机票,四处奔走买北京土特产,又委托中国朋友们从各地稍了些乡土特产,准备带给远在美国的父母,让他们尝尝东方美味,同时也是表达对阔别的父母的爱意。
准备工作做得很足,单等回家。这位朋友本想搞个突然袭击给父母个惊喜,所以一直没跟父母说要回去;临到最后,他突然想起什么事儿,赶紧给家里打了个电话,说自己好不容易才安排了假期,要赶回去看看三年未见的父母。没想到这位朋友的妈妈并没有喜出望外,而是轻描淡写地说她最近安排了很多个朋友聚会,根本没时间接待儿子。我的朋友先是非常郁闷,接着试探性地问妈妈能否将聚会改期或者干脆不去,老太太很干脆地答应了:“好,改期。你改期回来看我们。”
这位朋友由郁闷转而非常不快,三年来忙于工作,想要得到假期实在不易,而错失了这一次假期,不知道还要苦苦等候多久才能盼来下一回。他最想不通的是自己苦苦等来的假期安排却被一群退休在家无所事事的老人之间的聚会给毁了。他很郁闷,索性放弃了回美国探亲的想法,背着包去中国南方旅游了。过了些日子再见,他有点后悔自己当初的郁闷:“我可能真的是受到了太多中国人的影响,在美国,我妈妈的这种看上去不近人情再正常不过,我为什么会那么在乎和郁闷呢?”
我们几个当初替他惋惜的人也都哑然失笑。的确,在美国的大多数家庭,孩子到了一定年龄之后就会跟父母的生活截然分开,父母有父母的生活和安排,孩子有孩子的独立生活,相互不会有太多交叉,也不会相互干涉和影响。
中国的父母的观念中,无论是心里还是在现实生活中,孩子永远在最重要的位置,父母通常都会围着孩子转圈,小时候精心照料,上学了朝夕接送,念大学了日思夜想,工作了之后仍然为孩子大大小小的事牵肠挂肚,好东西永远留给孩子,孩子的需要永远排在第一……
有人说中国的父母亲有了孩子,就没有了自己,这话可能有点绝对,但不是没有道理。无论是粗茶淡饭的平民百姓,还是事业有成的富贾精英,中国人有了孩子之后,多数人的余生都在为孩子奔波,为孩子而努力,所有的幸福悲伤几乎都跟孩子连着,孩子的生活,甚至孩子孩子,都成为老人最深的牵挂,唯一的惦念。
外国人很难理解中国人的这种情怀,中国自己在没成为父母之前很可能也不会真正理解这种倾注在自己生命和血脉中的情怀。很多时候,儿女在外自有儿女的生活,往往忽略了父母,也顾不上父母,偶尔打个电话,年节回去看看,这已经难能可贵,其实我们可能不知道,许许多多个日日夜夜里,淡淡的晨雾中,漆黑的夜色中,父母的孤独身影在村口张望,在青石小巷外徜徉……
我在想,如果是中国的父母亲得知孩子要回家,一定会早早推掉所有事情,收拾停当,做好满桌饭菜,翘首企盼。儿女出门在外,父母不会有所求,或者说有那么两个请求:照顾好自己,常回家看看。只不过前一句说了又说,后一句可能从来不说,只是埋在心里,变成了孤独。
美国父母的洒脱也好,中国父母的委婉也罢,无所谓对错,没有高低之分,这其中只有文化的差异,没有情感的界限,爱都是一样的。
编辑推荐:
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
出国留学必须避免的八大错误
疑难解答:留学专家一对一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