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大多录取梦校途径都以高考为依托,但它们还是在人才选拔上体现出了与高考不同的方向。作为对现行高考制度的补充,自主招生在推出伊始,就被认为是对游离于高考制度之外的偏才、怪才的“打捞与拯救”。然而经过近十年的发展,高校在选择人才方面还是体现出了对高素质、全面发展学生的偏爱。
对于大多数学生和他们背后家长、老师而言,在中国高等教育、尤其是优质高等教育供需矛盾依然十分突出的今天,他们所能做的,只有适应当前的考试形式,并努力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但由于中学教育依然必须满足大部分学生的需求,围绕高考展开教学,于是,有意参加自主招生的学生仿佛打了一场信息不对等的战争,他们不知道自己是否适合这一考试机制,也无从准备,唯有凭借零碎的信息仓促应试。
不过,香港与海外高校的进入在某种程度上改变了国内高等教育的供需比例。2008年,北京文理科状元同时弃北大选择港大,一时成为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这两年来,各地状元弃“清北”选港校屡见不鲜,原因也很简单,香港高校有着领先于内地的教育理念与完善的教育制度。只是对大多数学生来说,港校虽好,但其对高分数与高素质的要求,以及全英文授课带来的语言障碍,使赴港求学难度不亚于出国留学。很多高中生无法判断自己能否适应香港教育,只能抱着试一试的心态参加香港高校的自主招生。
此外,还有一部分学生,从高中阶段就开始谋划出国留学的道路。他们平日里积攒素材,向海外高校递交申请,通过专业中介运作出国。今天,出国留学已经不再像上世纪后期一样艰难。从事留学中介行业近十年的可美信咨询CEO牛勇告诉本刊记者,对于希望出国留学的学生,80%都能够留学成功。然而这样的高比例背后,学生依然有着留学是否适合自己、学校是否“给力”、专业是否对口的困惑。对于普通的中国家庭来说,经济承受能力也必须进入考虑的范围。
于是,当传统高考独木桥附加上自主招生、申请港校、出国留学等诸多新路,对于家长与孩子来说,这就成了最难的一道选择题。
编辑推荐:
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
出国留学必须避免的八大错误
疑难解答:留学专家一对一答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