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国前,总感觉国外那帮小伙伴的日常都是这样的:
三天两头地出没在似乎遍地都是“三星”米其林餐厅,去图书馆k书必来一杯“手工”黑咖,看美剧一定抱着一桶“超便宜”的哈根达斯...
然后过了一段时间后po出一句:来了一个月就胖了十斤。
那时看到的感觉都是:这也太爽了吧?!
去了之后才发现,作为一个普通的留学党,每一次能够在社交网络上po吃食,那都是我一个月食物质量的巅峰!
至于巅峰与巅峰之间的日子...
我不知道认识多少出国前只会泡面,出国后学会了和面的人;
不知道见过多少在国外一学期掌握了煎炒烹炸和各类电饭煲使用诀窍的人;
不知道听说多少国内没去过菜市场,国外超市生鲜倒背如流的人...
调查了周围一圈留学党之后,发现所谓的“自己做菜”,就是鸡蛋、番茄、西蓝花、胡萝卜和各种肉的排列组合。
怪不得有人说“留学就是报了两个新东方,然而最后厨艺胜过了英语”。
在国外的时候,无论吃到多少逼格闪闪的食物,都解救不了我独孤求败的胃口。
都说中国人是全世界嘴最刁的人类,你一出国就会知道这句话有多真!
但这种孤独并不完全来自于刁,因为即使以食物难吃闻名世界的英国,不也还有炸鱼薯条?
我不否认在巴黎街头吃到马卡龙时炸成烟花的少女心,但我也解释不了只有一根油条才能解救的某天早起时分的寡味。
没办法,在吃这个方面,我们都是被天朝惯大的,嘴刁难伺候,怪我咯?!
确实不能怪我,所以只能用肠胃的孤独惩罚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