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要说的是:违反常识并不一定就是坏事。大学想挑选出类拔萃的学生,而出类拔萃不是指哪个孩子的SAT分数比别人高十分或者修的AP课数量更多。美国大学的录取不是在看分数,数数玩儿,如果真这样,也不需要我在这儿唠叨了。
孩子要想出类拔萃,需要有自己的特色。你想一想,学工程、学医的华裔子弟成千上万,写到大学申请书上,这成千上万个孩子在录取官眼底下看起来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种感觉多无聊?
这是美国大学申请过程中家长常面临的一个误区。其实,孩子的自我个性采需要被体现出来,而课外活动则是体现个性的最好的地方。恨不得90%的亚裔学生都会弹钢琴,那这个课外活动就相对不怎么有价值。但是,有多少学生在报纸上写专栏?相对来说少很多。所以,我建议家长一定要培养和支持孩子所有的兴趣,即便您认为某些兴趣有可能浪费时间。这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很难。是的,孩子在报纸写专栏,大多数家长估计没有意见。但是,我之所以能写出这些文章,平常得花很多时间关注新闻、时政。当您孩子每天几个小时看似都在网上徜徉的时候,您还能沉得住气吗?
我希望您还能!
说到兴趣和个性,我的第二条建议就是:请大家一定不要逼着孩子自己跟自己过不去。孩子最能干出成绩的事、最能在大学申请作文里写的生动感人的事,往往也就是他最喜欢干的事。不要逼着孩子做他不喜欢的事情。
这种事,说实话也不能完全怪家长。因为很多人都不了解,当大学表示想要全面发展(well-rounded)的学生的时候,到底这全面发展是什么意思?一个非常常见的误区就是家长认为孩子要做到“全面发展”,就得文理双全、或者除了功课优异还要在某个校队里当运动员等等。实际上,大学所称的全面发展,只是希望学生在课堂和课外都有所成就。也就是说,如果孩子只是喜欢历史、或者数学、或者天文、或者任何其他东西,宁可让孩子能在这一个领域上集中精力,做出成绩,也不要逼着孩子扩张兴趣,结果弄得什么也没做好。首先,孩子没有兴趣的东西,他做得就会更吃力,效率就会更低。孩子每天只有24小时,时间实际上是他最宝贵的资源,从基本的经济学角度来看,最明智的选择当然还是让孩子做自己最喜欢、效率也最高的事情,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让所投入的时间产生的结果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