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0年,阿德勒出生在维也纳郊外一个犹太裔中产阶级的米谷商之家,在家中六个孩子中排行老二,他的父亲祖籍在伯琴兰,家境十分富裕,他的哥哥也是一个典型的模范儿童。
可是,阿德勒从小就患有佝偻症,行动笨拙,喉部也有毛病。3岁的时候,睡在他身边的弟弟不幸去世。5岁的时候,阿德勒还曾患上了肺炎,差点失去生命。再加上童年时代的他在街上被车撞到过两次,所以阿德勒十分畏惧死亡。
小时候的经历坚定了他要成为医生的决心。于是在高中毕业后,成功考取了维也纳大学,这一年他17岁。阿德勒的学习成绩十分优异,在25岁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医学博士学位,在所有的医学课程中,他最感兴趣的就是病理解剖学,同时社会问题和社会变化也吸引了他的注意。
28岁的阿德勒原本主修的是眼科,但最后却成为了一名全科医生,对他来说,病人不仅仅只是一个病例,还能够透过病人探索人格、心理与身体的全盘情况。他良好的诊断和广博的学识赢得了病人的信赖和称赞。但在面对让他束手无策的糖尿病患者时,他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于是在克劳夫特·爱宾斯的鼓励下,阿德勒开始从一般的行医工作转到了神经科的研究。
32岁时,阿德勒在弗洛伊德的邀请下进入了弗氏集团,并成为集团的领导人之一,他在那里工作了9年。后来,由于弗洛伊德要求讨论会的成员必须无条件地接受弗氏的性理论,阿德勒无法接受便离开了讨论会,组建了自由心理分析研究学会,他将自己的研究称作“个体心理学”。
后来,继弗氏之后,阿德勒成为了维也纳心理学分析学会主席和《心理分析学刊》的编辑,在34岁的时候出版了第一篇心理学论文《作为教育家的医生》。从50岁开始,阿德勒起程周游列国,出版了一系列著作,并在65岁创办了《国际个体心理学学刊》。最终,阿德勒在受聘赴欧洲讲学时,由于过度劳累导致心脏病突发,最终客死在苏格兰阿伯丁市,享年67岁。
阿德勒继承了弗洛伊德的思想,在基本观念上大相径庭,他又在此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有了自己新的建树。他独辟蹊径探索童年领域对于人类精神世界的影响,并且围绕着“自卑感”和“创造自我”展开,提出了创造性自我、生活风格、追求优越、自卑和超越、补偿和社会兴趣等多种心理学概念,成为了个体心理学派的开山鼻祖。
阿德勒将自己的心理学研究成果汇总编辑,出版了自己的第一本心理学书籍即《自卑与超越》。这本书原名为“What Life Could Mean to You”,本意是“生活对你的意义”,但由于书中详细解读了“童年自卑”对于人类成长的作用,因此,在引进中国时被翻译成更贴合中国人心理的《自卑与超越》。
在这之后,他还出版了《理解人性》《问题儿童》《优越感与社会兴趣》《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和《生活的科学》等著作,全面展示了他对于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他所提出的一些观点直到现在还被人们广为认同,他对弗洛伊德泛性论精神分析观的修正,也开辟了精神分析的新阶段。
2.
《自卑与超越》共分为十二章,阿德勒从人生的意义出发,探讨了精神和肉体、自卑感和优越感、早期记忆、梦境、家庭环境、学校、青春期、犯罪与预防犯罪、职业、个体和社会、爱情和婚姻等一系列与孩子成长紧密相关的问题,并提供了解决自卑问题的具体方法,如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卑、注重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学会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等。
当发现孩子有自卑心理时,家长第一时间要做的就是要引导孩子正确面对自卑。孩子拥有的自卑感,往往来源于童年的经历。这种经历或是来源于家庭的贫困、或是来源于他人的欺凌,或是来源于生理的缺陷、还有可能来源于父母的忽视。
虽然我们的孩子拥有比较强大的感知世界的能力,但往往缺乏解读世界的能力。所以,当他们感受到痛苦却没有得到父母正确的引导,反而还遭到父母的责备时,就很容易将这些痛苦当作自己的过错,然后把痛苦内化成自己精神世界上缺失的一部分,从而开始变得自卑,甚至会通过展示某种优越感来掩饰自己的自卑。
正如阿德勒所说:“所有这些盛气凌人的举止背后,我们估计他是在竭力隐藏一种自卑感。就好像担心自己个子太矮的人要踮着脚走路,这样会让他们看上去高一点。”
但作为家长的我们应该明白,这样的心理并不利于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而我们能做的,就是为孩子创立一个有安全感的环境,并适当引导他们正确地面对自身的不足,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那么,究竟该如何避免孩子产生自卑心理呢?阿德勒认为,从小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是有效的途径。从早期孩子的个性塑造,到青春期的个人成长,甚至到孩子长大成人后的职业选择,所有问题的解决几乎都离不开团队之间的合作。一滴水也只有放在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
我们试着想一想,如果一个人的理性和行为都在向着为他人贡献的方向努力,他的人生自然会朝着最能体现他生命价值的方向发展。因为孩子们会为了这一目标的达成不断调整自己的状态,让自己的行为符合自身的使命感,从而在合作中取得共赢。
阿德勒曾说过:“我们生存于与他人的联系中,如果我们选择孤独,便等于选择了死亡;个人的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中;我们了解一个人根本是看他合作能力的高低;合作是唯一可以防止引发神经性疾病的方法。
的确,一朵花是美丽的,但一片繁荣锦绣才更加灿烂夺目。阿德勒在书中的描述也给了家长和所有教育者们一个反思的空间,传递出培养孩子合作意识的重要意义。
另外,学会建立与孩子之间的平等关系,也可以有效帮助孩子避免自卑心理。
一个家庭中最和谐的关系就是相互尊重。在现在的家庭关系中,有很多父母并不懂得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只是把孩子当作自己生命的延续。尤其是在多个孩子的家庭中,甚至还会出现不平等对待孩子的现象。
这种家长和孩子之间的不平等,一定程度上也是孩子自卑的原因,因为家长切断了孩子的表达欲和倾诉欲,所以更容易导致孩子的无所适从。而且对待孩子的态度不平等,还会让孩子感到愤愤不平。就像阿德勒所说:“人在此时是不可能默默容忍屈居人后的滋味而没有怨恨的。”
所以,不论是家长还是教育者,都应该像阿德勒在书中所说的那样,要耐心回答孩子提出的各种问题,让他们感受到被在乎与被关爱。
如此,才能培养孩子独立的思维意识,让他们学会合作和奉献,学会用我们长者对待他们的方式对待别人;只有孩子更真实地感受到与家长的平等关系,他们才会由此对社会产生浓厚的兴趣,进而发现生命的意义。
3.
读罢《自卑与超越》,会发现整本书的观点凝结成了“合作”“平等”这四个扣人心弦的字眼。阿德勒通过精密而细致的实证案例分析将深奥的心理学理论变得通俗易懂,让我们明白生活的意义在于奉献,在于从与他人的团结合作之中获得满足,想要克服自卑心理,学会与他人合作,建立平等的关系是有效的方法。
《自卑与超越》之所以能够得到后人的肯定与赞誉,不仅仅是因为阿德勒以平易轻松的笔调,描写出了自卑情结对个人行为的影响,更多的还是因为这本书给所有的家长及教育者们提供了一种帮助孩子克服自卑情结,教会孩子学会在追求平等中同他人合作的方法。
·一旦一个人确立了追求优越的目标,那么他的人生态度就不会出现差错,所有的行动都与这个目标一致。
·人生意味着对他人的关注,意味着成为整体的一员,意味着为人类的福祉奉献自己。
·一旦我们发现并理解了一个人所划定的人生意义,便掌握了开启他全部性格的钥匙。
·当一个人遭遇一个他无法适应或无力应对的问题,并且深信自己无法解决时,他会表现出自卑情结。
·任何不以友善的态度进行的教育都是错误的。
·一个人并不是由他所处的环境决定,而是由他对环境的解读决定。
·如果个体不相互合作,对他人毫不关心,对整体毫无贡献,那么他们的人生必然一片荒芜,身后也不会留下一丝痕迹。
·能力超群的背后,我们发现的并不是超群的遗传因素,而是持久的兴趣与不懈的努力。
·家庭生活中的全部行为都不需要动用权.威,如果其中一个成员的地位突出或比其他人重要得多,那将是件很不幸的事。
如果对本期讨论的内容感兴趣,欢迎在下方评论区留言。我将为5名读者送出新书《不一样的成长》,书中包含了对世界优质院校的介绍和国际教育相关问题的解答,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欢迎在线咨询。如果您对自己是否适合出国留学还有疑虑,欢迎参与前途出国免费评估,以便给您进行准确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