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兴趣广泛、成绩优异的孩子会被拒绝?连这样的孩子都会被拒绝,孩子成绩没那么好,兴趣也不广,还有戏吗?
中国学生的优秀太“标准化”
美国不少大学的面试官在评价中国留学生的申请时,最常提到的一点就是:中国学生优秀太标准化,缺乏个性。
家长们关起门来,通常觉得自己的孩子很优秀,或者至少有一门特长。但现实是,当你把你的孩子放到全球同龄人的精英库里,你会发现,她也许真的没有你想的那么出众。
会发现“优秀”的孩子有一些共性:托福成绩100+分,SAT 成绩1500以上;担任班长、大队长等等;专注一两个运动项目,通常是篮球、排球、跳舞或冰球;会弹钢琴;得过一两个科技或者其他的奖。
当你问他为什么要来美国念书?得到的答案通常是:因为美国很多元化,希望挑战自己;或者不太喜欢标准化的考试生活。这样的孩子单独拿出来一个,你会觉得很棒!但是把他们放在一起,你会发现孩子们缺乏个性,都“优秀”得太标准化了。
而美国的学校恰恰喜欢的是个性化的孩子。打个比方,前些年冰球在中国不常见,一个打冰球的中国孩子,可以让美国的面试官眼前一亮;但随着冰球越来越热,成了中国精英家庭的标配,打冰球已经不再是亮眼的特色。
那怎样才能突出个性?应该给孩子选择什么运动?我们的答案是,冰球没有错,但千万不要让孩子成为一个“优秀的标配”。
孩子的个性体现在他的兴趣和思想当中,而不是技巧方面。希望家长能够“返璞归真”,让孩子在他真正感兴趣的领域里深入发展。当孩子做自己有兴趣的事情,她会表现出不一样的热情。
在美国面试的时候,当孩子一走进房间,谈论她有兴趣的事情,她的能量场会自然变得很高。美国的学校很喜欢那种有热情、能说、有想法的孩子。
事实上,美国的学校看重的,不是孩子现在看起来是不是一个优秀的“标配”,而是她未来有没有可能成为在某个领域引领别人、超越时代的人。当你看向未来社会的发展,允许孩子创造和探索,把孩子培养成将来可以成功并引领世界的人,那面试官看到自然也会被他/她感染。
中国父母往往有这几个误区
·过于喜欢展示孩子
父母喜欢比较和展示孩子。有的父母会做好PPT、展示册,拿去给面试官看。然而,面试官希望和家长有一个自然的沟通交流,你可以顺畅的谈论自己和孩子;如果你特别希望做一个PPT展示孩子,那面试官更希望看到孩子自己来介绍自己,而不是由爸爸妈妈代劳。
·过于结果导向、操心过度
家长们希望问学校一些功利性的问题,比如:你们学校今年哈佛录取了多少?为什么斯坦福一个都没有?
以升学率为导向,这是美国教育者不愿意看到的。家长如果关心学校的学术情况,可以从其他的角度来提问。不要过分的操心孩子,询问学校有没有中餐?饿了可不可以用中餐点外卖?你要相信,其他的孩子可以在这里正常的学习生活,您的孩子也可以。孩子的适应性和独立性,是美国学校非常看重的。
·设计太功利的成长路线
家长不要太功利,不要总想着哪个运动对升学有帮助?学什么特长可以加分?这对孩子的独立思考并没有帮助。
美国的学校会看向一个人的未来,他们更喜欢心灵健康、有创意、善于沟通、对所爱的东西有热情的人,也就是未来更有可能持久性成功的人。孩子的性格和价值观是美国学校特别看重的东西。
所以家长们不要总想着为孩子争取最稀缺昂贵的资源,你给他所谓“最好”的东西,对他来说并不一定最好。如果过分扭曲孩子的天性,即使他在最知名的班里,也可能发挥不出自己的长处。
·把孩子当员工来管理
很多家长在事业上非常成功,习惯了下达命令、提出要求。但陪伴孩子不是这样,更多时候不是下达命令,而是理解孩子、换位思考、双方商量着来。父母的尊重和理解,对孩子的独立思考、规划管理能力的培养,都是很好的。
更重要的是它有助于一个更长远的亲子关系的建立。当孩子到达大洋彼岸,她如何才愿意跟家长沟通?如何能够在不确定的时候,询问家长的意见?这些都需要建立在孩子对您的信任和理解的基础上。
美国学校的录取是有主观性的
总之,美国学校的录取是有主观性的。也正因此,成绩好的孩子、课外活动获奖的孩子,未必是一个能打动别人的孩子。在成人的社会里,一个“标配”的五好先生,未必是一个动人的、引领未来的人。而美国的学校,正是以成人社会的标准,选择一个未来有可能成功的孩子。
当你看到了这一点,您的孩子今天钢琴课考了C而不是A,您也许不会那么肝火上涌。因为,当她30岁的时候,这些真的没有那么重要,甚至不如阴雨天该如何调节心情;堵在路上该如何跟客户解释更加重要。而这一切,却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家长最需要引导她获得的人生能力,也是美国学校真正考察的能力。
想想20年后的同学聚会吧,那些仍然发光的人,是否一定是当年成绩最好的孩子?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请提醒自己,不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看起来“优秀”的普通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