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辞职去留学的人到底是怎么想的呢?我们问了下面这几个过来人。在这些答案中,其实并没有采访之前所想象出的一系列纠结历程,更多的是坦然和坚定。这也让我们看到,其实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你想要什么生活?你愿意将回报后置,先付出努力和代价吗?
◐◐◐
@ 西贝木辛
为了转行而重新学习
2015年的时候我决定辞职去留学,最首要的目的是转行。留学之前,我在国企做了两年多的市场,但觉得那并不是自己的激情所在。在重新进行职业定位后,我倾向于从事创业与投资类的工作,于是去美国读了相关专业。
既然有了这个意愿,并且敢于走出舒适区,去接受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那么对我来说就不存在纠结与否这个问题。既然我决定跳出已有的圈子,就放下了对“沉没成本”的留恋,及时抽身而退,全力以赴去追求更能带给自己价值感的东西。
在有了明确的定位之后,从选课、上课到写作业、做teamwork,都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也明白社会需要自己拥有什么样的能力,学习更有重点。同时,作为有工作经验的成年人,我深知职场上需要绝对的硬实力,因而不会抱着糊弄的心态去学习。我明白努力的意义,身处那个环境中,你知道周围的人有什么,而自己没有什么,事情应该怎么去做。
事后回忆起来,留学中那些让自己心生雀跃的事物,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美国的教育整体比较开放,在课程中能接触到行业导师。正是在这种情景下,我见到了天使投资人,也看到了他们每天做的事情,发觉这正是自己所热爱的领域,也愿意为之长久而全情地投入。(即使现在加班也多,也不觉得厌倦。)
@ Weilong
换一种更适合自己的环境
当时选择辞职去留学,是因为想换一种环境。辞职之前在北京的一家外企工作,在接触到国际化的行业环境之后,觉得自己更向往另一种生活。于是抱着换一种环境的想法辞职去留学。目前,已经在悉尼工作,并且成功在本行业内实现了技术移民。
重新换另一种环境,或许在别人看来比较折腾,但哪有什么绝对安稳的生活,只有适合与否、喜欢与否。在还能出去的年纪,追求另一种可能性,也没什么不好。不管是工作还是学习,其实都帮助我们更加了解自己,在复杂的世界中厘清自己的生活方向。
当然,在做选择的时候肯定也是计较成本、权衡利弊,但是终究而言,适合自己的生活便是一种利,也是一种积极进取。而且,做选择是有成本的,既然冒着损失其他机会的成本来尝试,便要尽最大努力得到一个自己想要的结果,而不是浪费太多时间在选择上。
◐◐◐
@ 菜票
趁着年轻到处去看看
我本科和硕士学的都是和教育相关的专业,毕业后却由于喜欢摄影,专门从事给小朋友拍照的工作。辞职后在新西兰学艺术设计,主修摄影。决定留学的时候,其实工作生活状态都不错,但由于自己沉迷摄影,想学些新的东西,也想趁着能跑能跳的年纪到处去看看,所以出国念书。
做决定时还是非常果断的,甚至都没有想过利弊,或许我们大家都是太喜欢去考虑利弊才会变得纠结。亲朋好友也都挺支持,抱怨来自父母:在三十岁的年纪还要带着老婆孩子去奔波折腾,儿行千里父母担忧,也能理解。
有社会阅历之后去读书,更多的感受是让自己的优缺点暴露的更彻底,学习中会更有目的性。可以说,在充分了解这个世界的同时,我也更充分地了解了自己,逼迫自己去改变。留学之后在工作中变得很自律,也更加懂得换位思考。而且,自己带着小家庭一起去求学,空闲时间都在陪家人,相比之前在国内家庭氛围反而变得更浓了。
其实,成年人的世界,真的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纠结,找到方向去努力,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看完这些回答,发现这些敢于做出决定去接受挑战的人,更明白利用现有能力去填补知识空白。这几位受访者的留学之路似乎也比较顺利,在问到“留学中遇到什么大的困难吗?”他们的答案出奇一致,“只要努力学就还好”。如果想拥有更精彩的人生,必须要先付出努力和代价,再谈收获,如果一味去权衡利弊,或许会给自己带来遗憾。

- 擅长申请:
- 中学,本科,研究生
- 擅长专业:
- 商科,计算机,工程,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