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是南京某双非院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学生,大三那年把90%的精力都押在考研上,目标是某985院校的计算机专硕。但2025年2月考研成绩公布时,学生以6分之差无缘复试。转折发生在学生的一次医院陪诊经历,排队打印体检报告时,学生注意到医院系统里堆积的影像数据与低效的人工分析流程。想起曾在Coursera上选修过「医疗大数据分析」公开课,一个念头突然清晰:如果把计算机技能嫁接到医疗场景,是否能开辟新赛道?找到我们后,我们根据学生的需求筛选了曼彻斯特大学新开设的「健康数据科学(Health Data Science)」专业闯入视野,官网介绍里「运用AI技术优化医疗决策」的方向,像一束光照进了迷茫期。
二、三个月极限改造:打造「计算机+医疗」复合背景
1. 专业定位:用「跨学科思维」重构申请素材
• 课程修补:后期老师整理出「计算机与医疗交叉课程清单」,包括Python数据可视化、统计学基础、医学信息学(自学MOOC完成),在文书中强调「用编程解决医疗数据痛点」的独特视角。
• 项目突围:后期老师根据和学生的沟通在学生的过往经历中翻出大创项目「校园防控数据管理系统」,补充开发文档中「数据隐私保护模块」「发热病例趋势预测模型」等细节,并联系医院信息科老师,以「志愿者」身份参与两周「门诊流量数据清洗」实战,获得科室负责人亲笔推荐信。
2. 文书策略:讲好「问题驱动型」故事
拒绝模板化的「逆袭叙事」,转而以「痛点-行动-愿景」结构撰写PS:
• 痛点:描述陪诊时观察到的医疗数据低效利用现状,引用《柳叶刀》中「全球30%医疗数据未被有效分析」的数据增强说服力;
• 行动:拆解从计算机学生到「医疗数据探索者」的转变——自学SQL处理医院脱敏数据、用Python实现慢性病用药提醒算法;
• 愿景:结合曼大该专业「跨学院合作(计算机学院+医学院)」的特色,提出「开发基层医院AI辅助诊断系统」的研究设想,并附上初步思维导图。
最终,在团队共同的努力下,学生成功拿到曼彻斯特大学健康数据科学专业的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