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国防七子”到牛津博士,别人家的孩子是如何炼成的?
背景介绍
但无论如何,他都期待并坚信着自己能够在这里收获眼界和思维上的拓展,学到更多知识用以报效祖国!
申请难点
留学规划与提升
01
更遥远的追求
张耀从小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出生于潇湘之畔的他在学习上极具领悟天赋,几乎没让父母操过心。高中毕业后考入被誉为“国防七子”之一的哈尔滨工业大学某工科专业,凭借大学四年优异的成绩又顺利保研本校。
尽管这样的教育背景已经足够支持他找到一份较为体面、惹人艳羡的“好工作”,但张耀内心深处却仍隐隐觉得这样的“得心应手”背后缺失了什么。他想,世界如此广阔,学习永无止境,自己还应该再去更大的世界看一看。
于是,出国读博的想法应运而生。
02
更宏大的抱负
有了目标,就去实现。在谨慎的思考过后,张耀最终决定申请英国的博士。英国的教育历史悠久、治学严谨,博士阶段更多地鼓励学生质疑、思考和发展创新能力。大部分英国的工科专业都采用小班授课的方式,所以学生可以一对一地与教授交流,在学习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与张耀现阶段的追求不谋而和。
凭借多年来稳扎稳打的学术积累,张耀的博士申请一如既往的“开了挂”。尽管申请时间较晚,但是在他高效地配合下,成功斩获牛津&剑桥两所世界 级院校的录取!
面对同时抛来的橄榄枝,张耀也曾陷入纠结,最终下定决心选择了牛津大学,一是因为牛津大学的录取专业和他未来从事的研究方向更加吻合,二是因为牛津大学给予了他高度的肯定,并愿意发放全额奖学金!这能够让张耀在实现“看世界”这一梦想的同时,也实打实地减轻经济负担。
斩获录取后的张耀,并没有自得地“春风得意马蹄急,一日看尽长安花”,而是变得愈加谦逊。趁着人还在国内,他联系了一些在高校、研究所工作的师兄前辈,去了解他们现在在做的项目及课题,希望能获得更好地积累,并带着所见所学去融合中西方的知识于自身。张耀坦言,其实在决定出国前就定下了未来发展之路——学成回国,他深知祖国的发展需要先进前沿的学术研究和成果,张耀表示愿意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张耀一直记得某天在研究所的时候,师兄跟他说的一段话:“机器人可以比作我们的国家,头部的处理器代表政治中心,胸部的电池包代表驱动发展的工业动力,双腿是支撑国家的农业基础,手臂代表执法机构,嘴巴代表外交和宣传部门,体内的各种电线电缆代表交通网络,漂亮的衣服、面容和发型代表娱乐业和服务业。”
师兄顿了一下,打开机器人的后背开关,里面露出两个像液压挺杆的支撑柱,牢牢支撑着机器人沉重的金属躯体,他指着两根支撑柱说,“搞技术和研发的都在这里了,有了我们,国家可以顶天立地的站着,拥有面对一切的底气和自信,我们是脊梁。”
一瞬间,张耀热泪盈眶,无法言说的情感在内心深处激荡。身为一名“准博士”,他想到了读书时看过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03
即将启程,踏浪前行
在张耀心中,杨振宁院士是一等一了不起的人物,也是自己崇拜的偶像。杨院士在粒子物理学、统计力学和凝聚态物理等领域做出了里程碑性的贡献。在大国角力的关键期,他也仍然保留一颗中国心,始终在为物理学做奉献,让中国科技不断“仰望星空”。张耀渴望追随那种光辉,不断在更大的世界里进行探索,也发挥自己独特的价值。
鱼跃入海,云程发轫,光明灿烂的道路已在脚下徐徐铺开,勇敢的少年踏歌前行,恭喜张耀,也期待他有朝一日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