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男生打破理工院校难进魔咒——佐治亚理工案例分析
- 原创
背景介绍
申请难点
留学规划与提升
院校解读
留学方案
案例分析
对目标专业的坚定是学生致胜的关键因素之一,学生的活动竞赛都围绕着生物进行,很好地体现了对于学术的热情。和其他同学不太一样,国际基因工程大赛是学生11年级才开始做的竞赛。换句话说,及时分析自己的活动奖项,并能够顶住申请压力争取时间补充专业所需的竞赛背景,也是取得录取offer的关键。
在申请课上,老师发现学生是一名典型的传统公立学校理科学霸,没有特别出众的个人经历。经过几次面谈后,依然无法挖掘出题材新颖的素材,导致文书进度停滞不前。正当老师为此发愁时,学生想起自己在挪威交换的经历,并表示北欧学校的体育课非常与众不同:课堂上没有明确的指示,同学们可以自由探索喜欢的体育项目,在这种设置下,大家反而变得非常积极且充满动力。
得知学生的经历后,老师建议主文书可以围绕这个素材展开,并对“指示”这个概念进行重新审视。“指示”到底是好是坏?它帮助我们维护了秩序、提升了执行力,还是让我们变得压抑,失去动力和创造性?文书中,老师还指导学生添加了一段经历去体现自己行动上的改变,从而让文书内容更加丰富立体,并在成文前后形成呼应。 经过多次头脑风暴后,主文书的故事线终于成型:“指示”就像一本说明书,我们都是听着各种“指示”长大的,仿佛一切活动都有正确的方程。但挪威的经历让学生意识到,在没有“指示”的情况下,大家可以从事自己喜欢的活动,朝着自己的目标发展,往往更能提升自己的驱动力和创造性,从而收获到出乎意料的结果。
学生不仅对“指示”这个概念进行了深度思考,同时还将这些启发运用在学术上,积极参与了创新研究挑战赛,针对社会中的现有问题提出更高效的解决建议。在文书中,我们并非否定“指示”的意义,而是希望大家对它保持辩证思考。在某些时候,我们应该减少对它的依赖,大胆地按照自己的方式追逐梦想。
整个申请的过程,学生都保持高度配合,而且态度极其认真。由于文书中的一些概念比较抽象,学生在语言阐述上下了不少功夫,老师也在每次收到学生的返稿时对用词、语法等方面进行精心指导,确保语言的精准度。 回溯整段规划,老师对于学生的精准定位,以及文书的多次打磨,再加上学生积极的配合和高度的执行力,不懈努力后终于收获了这封难得的录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