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来西亚国立大学(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Malaysia),一所承载着深厚学术底蕴与辉煌成就的公立大学,于1970年应运而生。2011年,其中文官方名字正式变更为“马来西亚国立大学”,这一名称的变迁,不仅彰显了马来西亚对国大学术地位的高度认可,也映射出它在国家高等教育体系中日益凸显的重要地位和角色的转变。
作为马来西亚继两所资深公立大学之后的又一学术殿堂,马来西亚国立大学对知识怀有无比的崇敬之情。这种崇敬不仅体现在校徽设计中巧妙融入的书籍元素,更体现在那座傲立于东南亚、藏书量极为丰富的大学图书馆——Perpustakaan Tun Sri Lanang图书馆,它已成为东南亚学术资源的宝库。
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工程、医学、科技、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在国内外均享有盛誉,这里孕育了无数杰出人才。从登上太空的第一位马来西亚宇航员Dr.Sheikh Muszaphar Shukor,到被誉为“大马钟南山”的马来西亚卫生部总监诺希山,再到马来西亚政坛的重要人物拿督安华,他们都曾在这片学术沃土上汲取知识的养分。
今日,我们有幸邀请到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两位学生——吴炫仪和张雨爽,与我们分享她们在国大的留学点滴。
留学,一场自我成长的旅程
问:出国留学是出于家庭因素,还是自己的想法?
吴炫仪:起初是父母提出的建议,他们认为海归身份在未来的就业市场中有优势。经过深思熟虑,我也下定决心出国,既想开阔眼界,也想证明自己。
张雨爽:这是我自己的决定,我想趁着年轻多出去走走看看。
问:是什么让你们选择了马来西亚?
吴炫仪:决定留学后,我考虑了很多地方。最终选择马来西亚,是因为这里的教育体系完善,学历受国际认可,入学时间灵活,而且留学费用相对较低,性价比很高。
张雨爽:我当初决定去东南亚,但又不想学小语种,觉得英语更实用。马来西亚是英联邦国家,英语使用率高,语言过渡会更快。而且,马来西亚的学校在QS排名和口碑方面都不错。
问:就读后感觉如何?
吴炫仪:我很喜欢马来西亚这个国家,如果有合适的工作机会,我更倾向于留在这里生活和工作。
张雨爽:我很满意。学校的住宿环境很好,双人间比国内的四人间、六人间舒服多了。而且上课很方便,卫生条件也很好。
海外留学的挑战与适应
问:在国外留学期间,有没有因为文化差异而遇到困难?
吴炫仪:有,比如国外的一楼叫ground floor,二楼才叫first floor,这跟国内不一样。我刚来时总跑错教室,后来才慢慢习惯。
问:在学习上有没有不适应的地方?是怎么克服的?
吴炫仪:全英文授课是个挑战,国外老师喜欢侃侃而谈,不会像国内老师那样经常停下来问学生是否理解。课堂知识全靠自己消化,这让我有点不适应。还有,作业也很难写,因为作业内容涉及的知识领域比较宽泛。有一次老师布置了一个关于“创业”的作业,涉及管理学知识,这对我这个传媒专业的学生来说有点难。我只能一边请教老师,一边向工商管理的同学求助。后来我发现,多跟其他专业的同学交流很有收获,因为有些问题不能单靠一个专业的知识来解决。
张雨爽:我刚来时最大的挑战就是语言。我英语不是很好,一开始跟外国同学沟通有困难,上课也听不懂。我只能一边用翻译工具,一边大量做英语听力练习、背单词,慢慢跟上进度。压力大的时候,我会去打台球,结识了很多喜欢运动的朋友。我们一起吃饭、一起玩、分享留学经历,感觉特别放松。
出国留学,语言是关键
问:如果有机会穿越回刚决定留学时,你们会对那时候的自己说什么?
吴炫仪:我会告诉自己要多读书,提升知识储备和语言能力。这样出国后才能更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应对学术写作。
张雨爽:我也会告诉自己要先学好英语,坚持每天背单词,多写英语文章。
通过这次访谈,我们深刻感受到了两位留学生在马来西亚国立大学的成长与收获。留学不仅是一场知识的盛宴,更是一次自我修炼和成长的旅程。希望更多的学子能够勇敢地走出国门,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去追寻自己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