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研、留学反复纵横跳,搭上MIT的末班车
- 原创
背景介绍
申请难点
留学规划与提升
“对于申请来说永远是越早开始准备越好,这个绝对不会错,这也是学生申请季焦虑的时候偶尔会后悔的地方;但后悔之后反而会更加庆幸,自己及时找到了非常专业的好帮手,所以即便起步晚一点,也可以去努力取得好结果”
对于学生刚开始决定出国,其实念头一直是断断续续的,但真正下决心的时候大三下学期都快结束了,主要还是想着应该趁着读书的时候多出去看看,感受不同的文化与生活。而且就学生读的专业而言,海外学习经历对未来还是挺重要的,无论是学术收获还是职业发展;确实想再换个环境多学些东西,所以就还是决定要出国。
关于实习
学生之前实习工作属于广而不精,直到大三暑假的实习才算是扎扎实实做了项目,跟着前辈搭模型、做报告,并且还有过当leader的机会;
所以这一段实习经历在申请文书里多次被提到,面试的时候也经常被问,可以说是实习中收获最多的。而且在这段实习过程中也意识到,不管是什么类型的公司或岗位,量化金融技能在未来金融工作中都能够发挥很大的作用,简化非常多人力工作,部门就在计划建立一个智能辅助系统;这个也导致学生在申请的时候会考虑一些带量化元素的项目。
院校解读
留学方案
案例分析
难忘的经历
最大的困难可能就是找推荐人吧,尤其有的学校要三个学术推荐人,对学生这种以前不注意跟老师交流的人实在是头疼,不知道怎么开口,请求邮件发出去以后坐立不安生怕石沉大海或者被拒绝,那段时间特别焦虑。然后 我们在提前和学生沟通后,根据代课教授的性格去向和 学生在校的表现给学生做了分析。然后根据情况主动的去给教授发邮件,多沟通。其实这个在申请中 对于多数学生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特别是留学准备的比较晚,在校比较内向的学生还有部分海本的学生也是同样的,对于绩点不是很高,和教授沟通比较少的来说。后续推荐信是个比较头疼的事情。
对于这位学生来说,可谓是坐过山车,起伏比较大,虽然前期一直自己有规划着,但是具体申请细节问题还是不过完善。本可以在整体申请会更加顺利。但是也出现了小插曲。从选校、找推荐人(这个过程甚至帮我确定了毕设的导师和方向),到规划职业发展细分方向,确定文书框架、选取素材、润色,再到后面的面试,真的每一步都需要认真小心去申请。
感触比较深的,一个是选项目的时候老师会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课程设置、筛选标准和申请流程等多个方面来给我建议,收到offer后学生家长看完项目介绍都说是真的很适合学生本人,比自己海东自己的感受。另一个就是文书和简历方面,学生其实这类写作能力不强,而我们的老师能非常专业、准确地告诉学生应该突出自己的哪些经历和特点,以及不同的项目分别看重什么。虽然改的过程有时候挺痛苦的。但还好最终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申请中很多项目都有面试,我们这边有非常详细的各个项目的面经,能够非常周到地帮助学生梳理面试回答的思路,这个东西就特别重要。面试当中有碰到过还蛮多的之前和我们老师面经好好准备过的原题的。
学生对于有留学申请的学弟学妹诚恳的建议就是早点开始准备。语言考试什么的还是小事,平时只顾着自己沉默听课、临到头发现不知道该找谁做推荐人才是真的令人头秃。当然也不需要就功利地为了推荐信而去和老师刻意套近乎,不过课后确实应该多和老师交流、如果感兴趣的话就找机会了解一下老师的研究领域,这对找到自己未来的申请、研究、工作方向都是非常有利的。
GPA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如果最终想要一个好看的成绩那就需要前期有一以贯之的态度。不建议为了前三学年成绩好看而把一些难课都扔到大四去上,这样申请季会非常非常忙,而且很可能让焦虑程度指数级上升。
最后,在择校方面最重要也最基本的就是想清楚自己想要什么、适合什么;如果没有很明确的偏好的话,不妨参考一下专业留学机构的评估和建议。毕竟项目那么多,盲目广撒网不是个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