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普通高中生,以国际生身份直申港科大:这一次,他做对了什么
- 原创
背景介绍
学术:GPA 95+(稳定)|ACT 35|AP:4×5分 + 1×4分
竞赛:Honor Roll of Distinction (Top 1%) AMC12、AIME 11、USACO 金、NOC AI竞赛二等奖
科研/专利:
- 南科大“人工胰腺”:汗液葡萄糖检测系统(数据采集+MCU联调),论文《动态血糖监测系统》晋级全国总决赛
- 自主“趣味智能康复训练器”:服务脑瘫儿童康复,媒体报道,实用新型专利申请中
兴趣主轴:数学 + 计算机 → 健康科技应用(从小学持续项目式学习)
申请难点
1、素材很多,但像散珠:竞赛、科研、专利、公益都有,怎么串成一根线?
2、区分度压力大:同层次的孩子不在少数,单有分数与奖项,不足以被记住。
3、证据要互相作证:论文、原型、数据、导师背书、媒体与专利,讲同一个故事而不是“各唱各的”。
4、节奏风险:高三上半学期边学习边收尾项目,易乱阵脚。
5、身份门槛:虽然是内地的普通高中生,但以国际生身份申请,操作与评估口径不同,存在一定难度。
留学规划与提升
我们就做一件事:把数学和计算机,安安稳稳用在健康科技上。
别贪多。每个学期只啃一个能落地的小问题:先把场景说清楚,做个真能跑的原型,留好过程和数据。做完别急着炫,找个第三方来验收一下——比赛也行、论文也行,哪怕是一场公开展示,或拿到专利受理号,有人见证就值。
材料这块,别写成流水账。
活动经历就四句话:为啥做、咋做的、证据在哪、最后有啥用。
主文书别绕弯子,就讲一条线:你怎么爱上这件事→你遇到一个具体难题→你怎么取舍和迭代→谁认可过你→到大学还想把哪块补起来。
推荐信也别“撞车”:让班主任、数学老师、英语老师、康复中心负责人各写各的强项:长期表现与自驱、数理与严谨、英文与沟通、真实场景与社会影响——互相作证,不重复。
节奏别乱。
暑假把东西收口,把证据坐实;十月把材料互相对齐,10 月 29 日按计划提交。后面到二月,只做补充材料。万一中途哪条线掉速,别用空话凑,补一个看得见的新进展——一组新数据、一段新视频、一次小型路演,继续往同一主线上加“厚度”。
整套打法很朴素:一条主线,几个闭环,讲清楚就好。不堆辞藻,也不拼运气。把事做实,学校自然能看见你。
院校解读
港科大 Science (Group A)
定位:先宽后专的理科学院培育路径,适配数理/CS 基座强、跨学科应用意愿高的学生
看点:强调真实研究与工程落地、跨学科项目机会丰富;活动需体现方法论+证据链
匹配度:Y 的“健康科技”主线与“科研+工程+社会影响”闭环高度契合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