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大创意媒体(MACM):把三个分支讲明白,再聊 Influencer
很多人会问:“创意媒体是不是学写报道、拍短片?”
官方说明很清楚:MACM 并非以纯实践/棚内课为主。
项目里有实践,但更多作为研究与分析的载体——用创作去检验与总结我们对“内容”的理解,而不只是冲指标。
项目结构
总学分 30(核心 12 + 选修 18),学生会加入其中一个分支,也可通过选修跨修其他方向课程
分支简介
Technofutures: Theory & Culture:像拿着显微镜看技术与社会:AI、区块链、平台、数字劳动等议题;偏理论、偏评论,适合爱读写、愿意做深度分析的人。
Influencer Studies(今天重点):聚焦创作者生态与平台化:比较 YouTube / IG / TikTok / 微信 / 小红书 / B 站的规则差异、内容生成机制与互动模式;关注数据节律、传播路径、创作稳定性与身份表达等话题。如果你做过账号/运营、经常被数据牵着走,这条线会教你停下来问“为什么”和“怎么改”。
Expanded Curation:把策展放到数字时代来做:流媒体、沉浸式、分布式展陈、数字藏品等;偏策划与体验设计,适合关注公共沟通与展示方式的人。
注:本文重点放在 Influencer,但不代表 MACM = Influencer。
为什么要单拎 Influencer 来讲?
它很贴近当下内容生态,但不是“带货教程”。核心在三方面:
理论基础:新媒体研究、数字美学、文化研究、技术与社会的相关理论。
平台方法论:对比不同平台的规则与表达风格(YouTube / IG / TikTok / 微信 / 小红书 / B 站)。
创作即研究:影像、声音、写作、表演都可以是“实证工具”,最终落到报告、洞察或策略文本。
直白点说:不仅“会做内容”,更能理解平台、优化表达,并形成可复用的方法。
我该选哪条路?一句话自测
读文献、写评论会上头 →Technofutures: Theory & Culture
做过/想做账号,但想从“只看数据”升级到“框架+方法” → Influencer Studies
喜欢把展览当“叙事引擎”,重视公共沟通与体验设计 → Expanded Curation
常见问题
Q:MACM 是不是纯理论?
A:不是。项目包含实践,但实践主要服务于研究与分析。
Q:Influencer 就是营销吗?
A:不是。它更关注平台文化、算法与创作流程,以及这些因素如何影响“影响力经济”的运转。
Q:没有技术会不会吃亏?
A:默认基本电脑素养;更看重问题意识、写作与方法。技术可以在课程与项目中逐步补齐。
这篇重点放在 Influencer Studies,是因为很多同学已经在创作生态里打磨了很久,需要的是更高一层的框架和方法。
但请记住:它只是 MACM 的三分之一。如果你更爱理论或策展,就选真正适合你的那条路。
.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