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日本科学家再度成为诺贝尔奖的焦点——大阪大学教授坂口志文荣获生理学或医学奖,京都大学副校长北川进荣获化学奖。
这两项殊荣不仅是对个人科研成就的肯定,更是对日本整体科研实力的再次认证。
10月6日,74岁的大阪大学特任教授坂口志文在免疫学领域的卓越成就,荣获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坂口教授发现了能够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的“调节性T细胞”。这些细胞就像是免疫系统内置的“智能刹车系统”。当免疫反应过度激活、误伤自身时,它便能精准“踩下刹车”,防止免疫系统错误攻击自身组织。
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什么大多数人不会患上自身免疫性疾病——正是因为这些细胞在默默维持着免疫平衡。倘若这套“刹车系统”失灵,就可能引发1型糖尿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自身免疫疾病。
10月8日,2025年诺贝尔化学奖授予了日本京都大学北川进(74岁)、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理查德·罗布森(88岁)和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奥马尔·M·亚吉(60岁)三位教授,以表彰他们在开创“金属有机框架(MOF)” 研究领域的贡献。
诺贝尔委员将金属有机框架(MOF)比喻为“分子建筑”,其原因为金属有机框架材料结构内部充满了微观尺寸的孔洞。仅仅一汤匙大小的MOF材料,其内部表面积展开后可能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为“容纳”其他分子提供了极大的空间。
而这些“孔洞”是可以被精确设计的。科学家们可以通过选择不同的金属和有机分子,来精确定制MOF孔洞的大小、形状和内部的化学环境,让它专门用于捕捉、储存或释放某种特定物质,例如我们可以利用MOF材料去除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称为“永久化学物质”的PFAS(一类含氟化合物,极其稳定难以降解,对人体有害),甚至还能够实现从沙漠空气中提取饮用水的神奇效果。
日本的 诺奖之路
截至2025年10月,日本获得的诺贝尔奖总数已攀升至31项。其中,本世纪25年时间里,日本已经产生了22位诺贝尔自然科学奖项获奖者。这一数字令国际社会感叹不已,也使日本成为获得诺奖最多的非欧美国家。
日本在诺贝尔奖上的卓越表现,常被归功于2001年出台的"第二次科学技术基本计划"。该计划明确提出"日本要在50年里拿下30个诺贝尔奖"。当时这一目标曾被许多人嘲笑为"狂妄",而如今50年未过半,目标却已达成了三分之二。
半个世纪的坚守,铸就东方科学强国
日本科学的崛起,始于明治维新对西方科技的制度化学习。战后初期日本科学家在世界舞台上几乎默默无闻,而今天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一跨越离不开持续数十年的科研投入——在1970至1991年间,其研发经费增长了约10.6*倍。这种投入并非追求短期回报,例如坂口教授关于调节性T细胞的研究从发表到获奖历经25年。
日本科学家再获诺奖,世界看到的不仅是巅F峰的学术成就,更是其背后顶J尖的科研体系与深厚的学术实力。在日本政府持续推进教育国际化、大力吸引海外人才的今天,赴日留学正迎来前S所未有的黄金期。
在这片孕育了31项诺奖的土地上,卓越并非偶然,而是自由探索、长期坚守的必然。这片深厚的沃土,也正静静等待着下一棵新芽的破土而出。









